這是四月 OSDC 2010Thinker 一起報告的題目。出發點是為 Tablet PC 所開發設計的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model,嘗試以 SVG 作為介面、繪圖系統規格。

發展方向是以 Gecko/XPCOM/DBus 來提供系統介接,Thinker 則說明在 SVG/XBL/JavaScript 上的嘗試與經驗。

這是大約於 2005 左右知道的計畫,與當時的工作有點相關,一直沒有張貼出來。

ConQwestSemacode (semacode.org), SS+K, Ubiquity LabsQwest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Inc. 等公司在全美各地舉辦所謂 Big Urban Game/Ubiquitous Game 的行銷活動,結合數位媒體與行動網路來推銷行動網路的有趣性。

ConQwest 是一種藏寶跟攻略遊戲,結合了 Big game + Treasure hunt + Photo Cam + Semacode + Giant Animal Tote 等元素,玩家必須搬著英國製造的兩米高充氣動物玩偶,找出 10×10 街區中的 350 個 Semacode 二維條碼,條碼中內含寶藏(點數),移動玩偶以佔領各地區,然後搜尋出條碼內容,並透過 MMS/SMS 取得線索與分數。活動共有獎金 USD 5000, 五個隊伍,一百二十五位當地高中生為玩家,利用了一百五十台 Nokia 6225。

area/code計畫網頁上有比較詳盡的說明,圖片可參考 Slavin Fpo相片集。像 area/code 這樣介於互動藝術創作跟市場行銷的公司,可以一直作這種大型的結合數位工具的行銷遊戲,應該很過癮吧。

圖片來源: area/code.

時間地點:

  • 2004/10/09 明尼蘇達州(Minnesota), 明尼亞波里(Minneapolis)
  • 2004/10/16 科羅拉多州(Colorado), 丹佛(Denver)
  • 2004/10/23 華盛頓州(Washington), 西雅圖(Seattle)
  • 2004/10/30 猶他州(Utah), 鹽湖城(Salt Lake City)
  • 2004/11/07 亞歷桑納州(Arizona), 鳳凰城(Phoenix)

先前裝了 HelloTxtUbiquity Script 來用,以便於可以在 Firefox 中直接用 Ubiquity 介面來更新自己的狀態到多個微網誌。不過 Hellotxt 的 script 是針對早期 Ubiquity 版本所撰寫,因此在 0.5 版釋出後,原 Script 不相容於新 Parser 2 API,因此幾個月前就無法使用了,官方也一直未修正。於是自立自強的依照 Parser 2 API Conversion Tutorial 修正一版,可於此網址安裝或下載 patch

自己已經用了 Ubiquity 一陣子,目前使用經驗良好,值得推薦給你使用。但網路上介紹已相當多,除了 Mr6 的「開啟比 Google寬一千倍的路」目光短視的膚淺廢話不要浪費時間之外,其他的使用面介紹都可參考。這裡就不多費唇舌,你想了解基本的使用方法可以參考 Ubiquity 0.1 實際操作過程的精彩影片示範一文。

若可聽讀英文或日文,可讀 mitchoTokyo 2.0 的精彩演講 Ubiquity: Command the Web with Language 言葉で操作するWeb (簡報),mitcho (Michael  Yoshitaka  Erlewine) 現在是 MIT Department of Linguistics 博士生,之前在 Mozilla Lab 擔任研究員開發 Ubiquity。

Ubiquity 的指令與功能極多,逐一介紹極耗時,請安裝後利用 list ubiquity commands 指令取得各項功能說明。

自從新版的 Ubiquity 的 Mozilla Web Search Commands 整合了 Firefox 的 Open Search 功能後,我就可以直接用 search 指令查詢自建的 Open Search Plugins。過去雖然依照自己的需求建立了十幾個不同的 open search plugin 來找不同的郵遞論壇BTS、搜尋引擎、拍賣等,但是用滑鼠切換搜尋引擎絲毫沒有可用性可言。

新版的 Ubiquity 可讓你利用鍵盤快速搜尋所選文字,而且常用的指令會排序再前頭,也可以直接選擇文字後透過滑鼠右鍵執行該指令。因此除了內建的 IMDB, Wikipedia 外,我自己最常用得就是 amazon, aNobii, FindBook, 博客來臺北市立圖書館館藏間互查書籍,一邊在 aNobii 規劃書單,一方面在不同的地方查詢藏書。

過去查詢一本書,你得「複製」、「開啟新頁」、「連上特定網站」、「貼上」、「搜尋」等幾個步驟,現在一樣是選取可以直接用右鍵選擇該服務,或者叫出 Ubiquity 的搜尋介面鍵入該服務名稱即可,也避免在複製貼上間還得找網頁的輸入欄位。剪貼行為總是很快讓我進入昏睡狀態。

另外一個值得提的指令是 Marcello Herreshoffcreate search command,之前建立自己的 Open Search plugins 程序其實有點複雜,即便利用 Ready2SearchSearch Plugins Generator 等工具也需要一些步驟。這個指令只要選定一個搜尋欄位,鍵入 create search command 名稱 就會自動產生一組 Ubiquity 專用指令,一行程式都不需要寫!非常好用。另外你也可以利用 create bookmarklet command 把你常用的 bookmarklet 轉成 Ubiquity 指令。

即便我自己最常使用的還是搜尋引擎等指令,但是我相當看好 Ubiquity 的未來發展。不少人認為 Ubiquity 僅多提供 Web 的 CLI 的介面,也有些人質疑指令列根本就是走退路,未能體會 Ubiquity 的多國自然語言介面設計理念。

事實上,對電腦下命令不難,難的是背指令後依照指定語法下命令。

CLI 介面最令人畏懼的是得背下指令名稱,還得依據其指定之語法給予參數。而多國自然語言介面的設計用意就是,讓使用者盡量用熟悉的口語方式給予指令,不讓使用者強記。替代日漸繁雜的選單與功能列,取而代之是選取文字後使用「search this with Findbook」、「到 Findbook 查這個」的這種指令方法。

在新版 Ubiquity 的 Parser 2 中,Ubiquity 帶入semantic roles 的指令設計,搭配先前設計的名詞詞性 (Nountypes),可以更精確的分析使用者欲執行的指令。再研究過眾多語言的文法架構後,在語意分析器設計上也可有彈性的適應於不同語系,現在你可以依照自己的語言特性設定 Branching、斷詞等方式,讓分析器再判斷完介係詞、分隔字後正確判斷文句意義。因此未來除了現有的英文語系之外,你也可以使用中文來下達指令,再接下來的計畫中,也會納入 Command chaining,於是或許接下來你就可以直接對電腦說「到 Findbook 查這個並寄給 Rex」這種語法。

不少人拿 Ubiquity 跟一般桌面的 Launcher applications 作比較,像是 MacOS 上的 Quicksilver 介面,或 Linux 上的 Gnome-Do 等。但是桌面系統的特性畢竟跟網頁略有不同,許多桌面工具並非文字導向,應用上並沒有像網頁間互相傳輸字串那樣自然。

我最期待的幻想其實是希望這套系統可以置入行動裝置,並結合語音辨識功能。雖說現在許多智慧型手機已內建語音辨識,但常常都還只是啟動電腦或直接撥打電話這樣程度的應用,軟體若可以知道自己接受哪些參數,或許就可以利用觸控螢幕輸入欲傳送之「物件」(object) 並用語音給予指令了。這樣的應用相對只需要聽懂指令,可以避免以語音給予「物件」數值時容易聽錯的缺點。

OpenLab Taipei 的朋友之約,在共玩二號分享了一份非常久之前的活動,在 2006 年底到 2007 年初的 PORTA2030 工作坊經驗。試著借用 rainfrog 的評論文字,知道無論如何大約二、三十分鐘的時間,大約無法涵蓋所有的可能角度。因此,此次只能從軟體開發者的角度進行探討,想了解此次工作坊中軟體開發與設計的經驗,以及所謂「跨領域」的合作經驗。

本來跨領域這塊的探討,想丟給當初負責主要溝通的 macpaul 來談,沒想到他居然再趕來演講的路上出了車禍。因此我只好就我所知的部份進行分享。演講錄影應該很快可以在 Youtube 上看到。 演講一開始我便澄清自己並不是數位藝術家,認真要談數位藝術或裝置藝術的經驗,大概就是之前作過手機自動販賣機的整合。本段分享是從軟體開發者的角度出發,分析這場所謂的數位藝術或行動藝術的參與。

我必須承認,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幼稚且不成熟的展出。從一無所知展覽的形式與支持方式開始,到中途才驚覺其實自己是被展示的物件。用心搭建了一座只有軟體開發者看得懂的巴別塔 (費心翻譯打造的 trac 專案管理系統),註定了軟體開發與服裝設計兩組人馬的溝通隔閡,缺乏跨界溝通的經驗與技巧,兩方持續成平行線前進直到結束。若當初能有更成熟的引導溝通方式,或許最後會呈現出不同的作品。不過這整件事還是為自己累積了相當的經驗,無論是技術上或是心智上的進展。

演講結束後,又跟李駿聊了一番,談到藝術創作者與軟體開發者的差異性。他說 – 創作者的出發點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 LED 開關切換,逐漸的發想到各種可能的情境,是由上而下的正三角形。而軟體工程師的思維可能是先發想龐大的可能性,而逐漸收斂成一個規格明確的目的,是由上而下的倒三角形。我倒是認為就新軟體的發展與創新,軟體開發者或所謂 hacker 跟藝術家是一樣的熱於嘗試的,沒有太大差異,差別在於軟體開發者習慣追求一個可以預測的需求目標,而藝術創作者追尋的是模糊的感官經驗。

這種思考習慣,完全會會影響創作的方向與欣賞的態度。就像阿怪所厭惡的「藝術家」,我也一直到現在都無法領會眾多其實只是燈泡開關的裝置意義何在,倒是對以諷刺為出發點得行動藝術或與文化議題掛勾的藝術形式相當喜愛。

就像當初 pingooo 提了洪水的故事情境,PORA2030 的假想情境有一部分是基於發生災難的狀態,在災難發生,通訊系統全毀時的應對措施。雖然說在這種危及的時候,傳統常使用短波業餘無線電無線對講機來通信,但由於技術的問題,速度與可用性無法因應災區臨時需要傳送數位資訊的需求,若可以臨時搭建一個 IP 網路系統那麼災區就可以更容易的與救災中心交換資訊。事實上,有其他人也想過類似的狀態,如美國的安全專家 W. David Stephenson 就建議可以採用 CUWiN 社群的 Mesh Network 開機光碟。(影片: 21st century disaster tips you won’t hear from officials)

當時的想法是除了透過臨時搭設的 IP 網路系統,除了便利救災人員與總部交換資訊外,若救災人員上攜帶具無線網路功能的行動裝置,也可以透過行動裝置傳送個人資料如經緯度、語音、文字、圖片訊息到指揮團隊。pingooo 當時的意見是可以搭配 Sahana 使用,讓臨時網路可以與介接。

我在演講的結束時,加上了幾張簡報,提到了最近幾位朋友為了 88 水災發起的 Sahana 翻譯推廣,以及志工的徵求狀態。希望這件事情不會再到下次災難發生時才又再被提起。

Updated: 2009/09/01 演講錄影已經上線

身為一個兼職網管,偶爾你總想找出到底是那一隻程式佔用了網路埠、或是找出某個連線是哪隻程式建立的。在 FreeBSD 上有一個工具非常好用,叫做 sockstat。但是 Linux 過去一直沒有人寫這樣的工具,你可以用 ‘lsof -i -n’ 或是 ‘netstat -anpe‘ 等指令來滿足這個需求。

最近 William Pitcock (nenolod) 重新改寫了一版給 Linux 用的 sockstat,目前已經進入 Debian Sid 中。

需要者請自行取用吧。

Continue reading

發現其實 PORTA2030 網路上得資訊略少,除了我寫的一兩篇文章外,只能找到 Macpaul 的感想與當初的計畫聯絡人藝術創作者郭慧禪小姐的成果說明,以及 ilyagram經驗 分享。其中 Crave 科技瘋甚至報導為「偷窺狂的背包:Porta2003」,顯然誤將藝術展示當作產品報導了。(連計畫 PORTA2030 名稱都寫錯成 PORTA2003,可見其專業程度 😉 )

就趁著這次2008 雙年展正好翻到以前的紀錄,還沒忘掉之前順便把先前的一些研究與紀錄張貼出來吧。

2006 台北雙年展的 PORTA2030 相關中文資料都還存放在 porta2030.tossug.org,除了郵遞論壇,因不知名因素活動過程的討論已經消失。根據網站上的說明,假想的情境是西元 2030 年時,發生了某種不知名的災難或事故,於是人們拿起手邊僅有的資訊產品,搭起一個去中心化的網路系統,緊急取代原有的通訊系統,除了拿來當作傳遞文字、聲音、照片與影像的電腦網路系統,還可以背在身上作為行動通訊。

科技的角度來說,就是拿無線網路基地台配合各種 Gadgets,以 Wireless mesh network 為基礎搭起 MANET 網路,利用 Zeroconf,讓每一個節點可以取得所需的語音、資訊服務。

不過這純粹是從通訊與資訊技術角度的實做看法,由於參加的人對各方面都不特別擅長,於是也就沒有設限的從 OpenWrt, Wearable Computing, Mesh Network, USB Gadgets, User Interface, VoIP, Walkie-talkie, SIP, Robots, Energy transformation (特別是 Solar CellMechanical energy)。當然大部份的時間都在調查相關的產品與自由軟體,並試著把他們組在一起。雖說最後的成果的可用性頗糟,不過至少過程中的互動學習了不少東西。

參與者除了從 Tossug 來的自由軟體玩家外,另外一組重要的設計師是實踐大學服裝設計學系黃莉婷老師與學生們 (共計二十餘人喔),他們的任務是把設計出可將各種硬體置入且可以穿戴的衣服。這群學生的成果,包含設計草圖成果都可以在網路上找到。

錄影紀錄林厚成先生與郭慧禪 (Niki) 亦做了工作坊影音紀錄 (11月份工作坊錄影剪輯, 12月份工作坊錄影剪輯),另外 Macpaul 也在 OSDC 2007 演講發表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