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提早拿到了耶誕節禮物,是一台 16G 的 Apple 4th Gen iPod Nano

身為一隻窮苦的 3C 松鼠,面對新的電子產品總要比較功能、價格等等各種性價比,往往在浪費大量了時間到最後還是無法抉擇,即所謂「選擇的弔詭」吧。若有人買了一台送你,狀況就簡單多了,雖然我還是會遲疑的想要改買 iPod Touch, iPhone,心中拼命計算 iPod Touch 與 iPod Nano 的價差。不過這始終是一個禮物,再補差價換禮物未免就太失禮了。

之前曾經在 Debian GNU/Linux 上使用過 iPod, 就友善性來講,大概屬 Rhythmbox 較佳,將 iPod 插入電腦中,Gnome 就會自動叫出 Rhythmbox 來進行同步或聆聽 iPod 中的音樂。

不過就功能性上,我還是比較喜歡 Gtkpod,除了介面比較開發者導向外 (下方有兩個 filter 介面),我其實也不喜歡在同步用的 Laptop 上多存一份備份。平常的聽音樂習慣,還是將喜歡的專輯燒錄成 MP3 光碟,如此可以放入音響中聆聽,大部份在 Laptop 的使用習慣還是聽線上廣播,寶貴的硬碟不存音樂檔,留下來存一些電子郵件與程式碼。Gtkpod 除了匯入檔案比較直覺外,也可以逐一設定每一個 Playlist 應該要同步的來源檔案目錄,這樣比起同一的音樂資料庫其實相對有彈性多了。

今年九月剛上市的 iPod 4th Gen Nano 有一些特別的功能,其中我覺得比較感興趣的是除了外型真的比前幾代都還要美觀很多之外,硬體本身還內建了 Accelerometer 感應器,於是可以做出過去在 iPod Touch/iPhone 上才有的位移偵測功能。用在 Cover Flow (封面選擇模式) 上,倒是讓操作模式變得十分順暢。

另外一個值得稱讚的軟體功能則是「音樂精靈」 (Genius),據說是可以「聰明」的從當下正在聽得音樂選擇出類似的音樂類型,實際上尚未塞入太多音樂,還不知道效果如何,不過至少比亂數播放來的有用多了。

而我最實際會用的功能其實是「影音播放」 (Video),因為電腦已經塞滿了利用 Miro 下載的大量演講/簡報錄影,而我實際在電腦前面收聽演講的時間又太少。於是拿 iPod Nano 來消化 Video Podcast 是我最大的用處,雖然說螢幕只有小小兩吋,根據實際使用的經驗,播放的效果,若是以 Youtube 下載的 H.264/avc1 格式而言,靜態的文字都尚可閱讀,但人物若走動,則會有點模糊。對收聽/收看一般技術演講而言還算夠用。

就 iPod Nano 本身的功能性來講,我其實相當滿意它的控制介面,特別是檔案索引與影像檔快轉,反應跟速度都無法挑剔。跟在我悲苦的 E70 上比起來,簡直是相當完美。可惜的是預設不支援 ogg ,如此我還得把某些檔案轉檔後才能傳到 iPod Nano 上收聽。有點麻煩。據說可以嘗試開放原始碼的 Rockbox,不過 iPod Nano 4th Gen 還不在官方支援之列。

有一個使用問題則是 Linux 上沒有官方支援的軟體,於是試著在 Debian sid 使用上述兩個軟體包含 Rhythmbox 與 Gtkpod,兩個都還沒辦法辨識新款的 iPod Nano。於是查找了一下 Gtkpod 與 libgtkpod 官方郵遞論壇 (gtkpod, gtkpod-user),才知道 subversion trunk 的 libgtkpod 才能支援新款硬體。於是稍微重新編譯了一番,總算是順利的上傳了一些檔案,包含影音檔。

若你使用 Debian 或 Ubuntu ,且洽想測試一下新的 Gtkpod,可以在郵遞論壇上找到其他朋友放出來的檔案,品質有點疑慮,請自行承擔風險。

還不順利的是,希望能夠在 Miro 中直接把下載的 Video Podcast 匯入 iPod Nano,暫時只能逐一拷貝,這樣缺乏檔案與封面的情況下,很難找到想收聽的節目。可以做的作法是利用 libgtkpod 的 Python binding 整合到 Miro 中,如此或許可以作到下載後直接匯入的功能。

實際實做,還得找時間試驗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