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稍微的測試後,那個 Webot 的計畫宣告失敗,就像 Wiki 一樣,你必須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那麼資料的增加與對話才會積極且迅速增加,這些人必須專注在某一議題,ircbot 的功用才會顯現出來,那幾乎是比 wiki 更直接的紀錄模式了。

我決定把 Webot 搬回自己的網站,並開一個專屬的頁面給這個概念使用。我每日不停的閱讀網站與文件,有時候會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搜尋網路上特定的字眼。而我樂於與各位分享這些資訊。因此我還是把它稱為 Weblog – Sleepless with cybersurfing,在上頭分享書籤,並把之前貼在 Webot.dot 的文件移植過來,當我稱它為為 Weblog 時,它就真的只是 log,上面是我每日閱讀或還沒閱讀但感興趣的網址。對於 Webot 我有新的想法,我將可能把後端使用 MT Perl API 的部份改用 RPC-XML 重新設計,如此一來,每個人便可以將機器人用在不同的 weblog system 上。同時可能設計一個隱私模式,讓機器人主人可以在公開的頻道分享網址,但是私底下與機器人傳訊,然後把看法貼在 weblog 上。

至於我的書籤,另外設計了一個使用 CGI::Kwiki::Formatter 的客戶端,不知道為甚麼市面上的 Blog API Client 都與 UTF8 不甚友善,所以在張貼中文文件上有些麻煩。無論如何,我想簡單的用 perl 設計了一個小腳本,我告訴他 URL,他會自動取回標題,並開啟一個純文字檔案,讓我在其中填寫看法,我可以使用 KWiki Text Formatting rules,這樣對我來說方便無比,我可以用 BIG5 終端機介面輸入,然後程式轉成 UTF8 透過 RPC-XML 貼在網站上。其他大部份時候,我會持續使用 Nucleus 的 bookmarklet 功能,這個 bookmarklet 設計的相當厲害,我只要用滑鼠選擇一段我想引用的段落,按下那個 bookmarklet,他便會將滑鼠選擇的段落替我用 blockquote 框起來,然後把標題跟網址都整理在本文欄位。如果我沒有其他意見,只想快速紀錄,就按下送出,網址就被儲存起來。對我而言,這樣的搜尋、分享、存檔的書籤功能很有用。這顯然比只用 wiki 來紀錄快多了。當然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我還是會將消化或引導出的想法整理在我的 blog 與 wiki。

[深入閱讀 Sleepless with cybersurfing]

Webot 計畫是繼承 透過 IRC 來 blog 的想法而實踐,屬於 proof of concept project。至於最後會發展或觸發其他人動手作甚麼,我沒有任何預期的想法。

我很快的用 perlbot 以及 Movable Type 刻出一個稱為 Webot 的給 perlbot 用的模組,它直接用 MT 的 API 將討論中的網址紀錄下,並可以透過簡易的方式快速的補上看法與意見等等。為了讓後續的討論更容易紀錄,我看了看機器上現有的工具,把 CGI::Kwiki::Formatter 偷過來用是最快的,它會自動把後續的討論中的網址換成連結,同時後續的對話也容許 kwiki文字語法

接下來我將每日閱讀的網址告訴機器人,它便忠實的幫我紀錄下,如此一來我可以更快速的分享那些有趣的東西。之後這個3網站的更新可能會慢些,只有些大量或是個人性質的文字會在這裡出現,至於最新的技術與網址,則都在 Webot,那個機器人受理的話題是社群相關的,任何方面都不受限制。

目前綁在 MT 系統上,我或許會試著在有限的時間逐漸加上自動標題判斷,以及改用 metaWeblog 協定,好讓各種不同的 weblog 系統都可用這個機器人。

我將我的程式碼以 GPL 方式分享出來,你可以在 這裡找到 READMEchangelog。每版釋出在。採取 Time-based release philosophy以及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ften 政策,有時候只改一兩個錯字,而當日尚未釋出新版,那也會大家先睹為快。 :-p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抓回去看看,建議與修改。我常駐在 IRC,你也可以在 wiki 上留言給我。感謝 hlb[at]ccca.nctu.edu.tw 給予我許多寶貴意見。

早些時候(大概是 2001/2002 年),我正在研讀 RDF 技術,發現 RDF Interest Group 的 IRC Channel,位於 Freenode.net#rdfig。有些厲害的傢伙聚集在那個頻道上討論與討論最新的規格與軟體設計技術。

大部份時候,我並沒有辦法馬上消化他們的資訊。因為那些資料就像 RDF 一樣錯綜複雜,因此紀錄那些新鮮的網址是蠻痛苦的事情。但是他們在頻道上養了一隻機器人,那隻機器人被稱為木頭人。這隻木頭人非常有用,因為他可以紀錄所有在頻道中討論到的網址,而討論者可以立即在聊天過程中為那個網址加上註記。然後就可以在網站上找到紀錄歸檔,還可以進行搜尋。這是非常方便的功能。截至今日為止,還可以在那個網站上找到從 2001/3 開始的紀錄呢!

Edd Dumbill 正在提倡大家 Blogging OSCON 2003 from IRC。其他也使用這種技術的還有 WWW2003Chumpographica 則是另外一個使用這個機器人開發的照相分享網站。chump bot 會在你貼上網址的時候,自動回覆一個標籤,你只管在你的註釋前加上標籤,他就會一五一十的把他記憶到 XML 檔案中,當然,你也可以加上純粹的註記以及使用 Wiki-style 的連結。再配合 XSLT,即把 XML 轉換成瀏覽器可讀的 HTML 格式,這樣就有完善的 weblog 了。你可以透過這個檔案了解如何使用 chump bot。

我在 Ry4an’s Un-Blog 看到更邪惡的應用,那就是 WikiChump,這隻程式結合 chump bot 的概念,配合 PhpWikiPerlBot,你可以在 IRC 上面對話,然後它自動把相關的資料貼在 PhpWiki 上。事實上,Ry4an’s Un-Blog 本身就是個神秘的點子,雖然他看來像是 blog,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郵遞論壇,只是前端透過 MHonArc 轉製為 HTML 檔案。

scribot 則是乾脆就紀錄下那些網址。另外一個點子,就是你向某個在 jabber network 上的 sybot 說,嘿,記下這個。當然,也有 AOL/ICQ 的版本。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