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黨連群

Web 2.0 is made by People

Web 2.0 is made by People. (Illustration by Mark Alan Stamaty. From: Slate)

就像上圖,Web 2.0 是由人們所加值,越多人參與,造成的反饋越大。早在 1994 年,經營個人網站的使用者就開始利用 Webring 等方法增加網站的能見度,後來 blog 時代,他們把擺在網頁上得朋友連結稱為 Blogrolling,如果用上 RSSATOM 等與 OPML 格式,你可以可以一口氣把這群人馬的飼料餵進你的 Aggregator

 

但這些都是單向的連結交換,Blog 社群有幾項技術可以讓人交換引用連結,PingbackTrackback。Pinkback 與 Trackback 都是其他人知會他引用你的文章或網站的技術,兩種技術都有自動探測格式,所以你的 blog 系統會自動的把你的連結張貼到對方的網站中。Blog 的文章下可以出現覆議或相反看法的他人文章,所以立場不同的人也可以交相對談。

另外一個社會性玩法是連結你的人際關係,以 FOAFXFN™ 。FOAF 是以 RDF 來描述你的朋友連結,如果你可以收集到夠多的 FOAF 檔案,你就可以建立出朋友間的拓樸。XFN 是以連結中的 rel 屬性標示你的朋友關係,例如我若寫了

<a href="http://blog.linux.org.tw/~jserv/" rel="friend met">Jserv</a>

則代表我與 Jserv 是見過面的朋友,而 FeedsterTechnorati 則可以為你列出這些節點的關係,想必未來還有更多的可能性。例如當有人要找出左派分子的時候,就可以透過這樣的連結拉出一大掛人馬。這是分散式的社交網路。

 

他們說根據 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Small World Project) 理論,世界是非常渺小的,有些人把理論實踐成多用途的社群如 OrkutTribe、或商務交流使用的 LinkedinopenBCRyze,或是交友服務如 Friendster 等,或是強調實體聚會的 Meetup。這些網路社交網站與傳統的人際目錄服務有相當大的差別。

傳統的網站如 104雅虎交友憑藉的是第一印象,除了身體體重年齡婚姻狀態外,你自傳中的用語或是相片的拍攝技巧成為他人評斷你的第一要件,這些第一印象除了可以招攬別人查看你的連結外,難以鍊結對特定事務感興趣的人。我曾經到京華城Party Room 去參加一個嘻哈音樂熱愛者的網聚,這群人平常就是透過雅虎交友招攬新朋友,他們在個人資訊中放置了神秘的交友編號,然後感興趣的人就只能透過這些字母尋找這群人的脈絡。非常麻煩,在 Friendster 上甚至可以建一個個人化的廣播台呢。

所幸 Yahoo 也開始推起新的 360° 服務,雖然會員數是最高的,但是真正使用 360° 的會員大概也比不過 MySpace吧,MySpace 已經有六千五百萬會員。這幾個社交網站的特色是,你可以找到朋友的朋友、甚至是第幾層的朋友,因此你可以比較容易的找到有類似興趣或專長的人。這用在人脈網站上相當方便,就以 Linkist 聯絡家來說,上面有十三萬個會員,主要是中國與臺灣的 IT 產業人士,在上面你可以透過你所認識的同事、朋友來聯絡結識其他人,可以找到更多的商務機會。像這樣的網站上得會員都是以真實的姓名與單位名稱在交流。小心,這些社交服務網站很容易使人上癮喔。

Folksonomy

另外一種社群網站所產生的現象稱為 Folksonomy,這個詞彙是由 Floks 與 Taxonomy 所組成,意思是只由非專家或作者所分類,而是由讀者或文件本身所共同描述、標籤(Tagging)的扁平式分類機制。許多所謂社會性網站 (Social Network Service),像是43thingsLast.fmUpto11 等都有標籤功能,使用者可以隨意的針對特定的內容標籤,而系統可以依照使用者所定義的標籤多寡,分出權重。後來的人看到前者用了某個可被認同的標籤,很自然的會隨著使用同樣的分類,所以這個系統會逐漸收斂而穩定。Del.icio.us 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除了分類標籤外,自由主義式的評價反饋機制也有不錯的效果,像是 DiggOui-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