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原應編輯並發布於 2008/09/25)

Rider SpokeBlast Theory 在 2007 發表的另外一項作品,概念非常簡單,玩家可以騎著單車拿著 Nokia N800 去尋找其他玩家在神秘地點所埋下的秘密話語,同時 Blast Theory 也會塞一個問題給你,讓你也要找一個安全的地方丟下你的答案。於是玩家們就可以在城市裡一邊搜尋別人的秘密,一邊並藏好自己的秘密。

除了使用 N800 來顯示玩家的位置與播放資訊外,在定位方面則使用了 Mixed Reality Lab,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所研究的無線網路定位技術。這個計畫的其中一個合作夥伴是 IPerG,IPerG 網站上也有許多關於 Pervasive Computing 的豐富研究。

這是大約於 2005 左右知道的計畫,與當時的工作有點相關,一直沒有張貼出來。

ConQwestSemacode (semacode.org), SS+K, Ubiquity LabsQwest Communications International Inc. 等公司在全美各地舉辦所謂 Big Urban Game/Ubiquitous Game 的行銷活動,結合數位媒體與行動網路來推銷行動網路的有趣性。

ConQwest 是一種藏寶跟攻略遊戲,結合了 Big game + Treasure hunt + Photo Cam + Semacode + Giant Animal Tote 等元素,玩家必須搬著英國製造的兩米高充氣動物玩偶,找出 10×10 街區中的 350 個 Semacode 二維條碼,條碼中內含寶藏(點數),移動玩偶以佔領各地區,然後搜尋出條碼內容,並透過 MMS/SMS 取得線索與分數。活動共有獎金 USD 5000, 五個隊伍,一百二十五位當地高中生為玩家,利用了一百五十台 Nokia 6225。

area/code計畫網頁上有比較詳盡的說明,圖片可參考 Slavin Fpo相片集。像 area/code 這樣介於互動藝術創作跟市場行銷的公司,可以一直作這種大型的結合數位工具的行銷遊戲,應該很過癮吧。

圖片來源: area/code.

時間地點:

  • 2004/10/09 明尼蘇達州(Minnesota), 明尼亞波里(Minneapolis)
  • 2004/10/16 科羅拉多州(Colorado), 丹佛(Denver)
  • 2004/10/23 華盛頓州(Washington), 西雅圖(Seattle)
  • 2004/10/30 猶他州(Utah), 鹽湖城(Salt Lake City)
  • 2004/11/07 亞歷桑納州(Arizona), 鳳凰城(Phoenix)

OpenLab Taipei 的朋友之約,在共玩二號分享了一份非常久之前的活動,在 2006 年底到 2007 年初的 PORTA2030 工作坊經驗。試著借用 rainfrog 的評論文字,知道無論如何大約二、三十分鐘的時間,大約無法涵蓋所有的可能角度。因此,此次只能從軟體開發者的角度進行探討,想了解此次工作坊中軟體開發與設計的經驗,以及所謂「跨領域」的合作經驗。

本來跨領域這塊的探討,想丟給當初負責主要溝通的 macpaul 來談,沒想到他居然再趕來演講的路上出了車禍。因此我只好就我所知的部份進行分享。演講錄影應該很快可以在 Youtube 上看到。 演講一開始我便澄清自己並不是數位藝術家,認真要談數位藝術或裝置藝術的經驗,大概就是之前作過手機自動販賣機的整合。本段分享是從軟體開發者的角度出發,分析這場所謂的數位藝術或行動藝術的參與。

我必須承認,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幼稚且不成熟的展出。從一無所知展覽的形式與支持方式開始,到中途才驚覺其實自己是被展示的物件。用心搭建了一座只有軟體開發者看得懂的巴別塔 (費心翻譯打造的 trac 專案管理系統),註定了軟體開發與服裝設計兩組人馬的溝通隔閡,缺乏跨界溝通的經驗與技巧,兩方持續成平行線前進直到結束。若當初能有更成熟的引導溝通方式,或許最後會呈現出不同的作品。不過這整件事還是為自己累積了相當的經驗,無論是技術上或是心智上的進展。

演講結束後,又跟李駿聊了一番,談到藝術創作者與軟體開發者的差異性。他說 – 創作者的出發點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 LED 開關切換,逐漸的發想到各種可能的情境,是由上而下的正三角形。而軟體工程師的思維可能是先發想龐大的可能性,而逐漸收斂成一個規格明確的目的,是由上而下的倒三角形。我倒是認為就新軟體的發展與創新,軟體開發者或所謂 hacker 跟藝術家是一樣的熱於嘗試的,沒有太大差異,差別在於軟體開發者習慣追求一個可以預測的需求目標,而藝術創作者追尋的是模糊的感官經驗。

這種思考習慣,完全會會影響創作的方向與欣賞的態度。就像阿怪所厭惡的「藝術家」,我也一直到現在都無法領會眾多其實只是燈泡開關的裝置意義何在,倒是對以諷刺為出發點得行動藝術或與文化議題掛勾的藝術形式相當喜愛。

就像當初 pingooo 提了洪水的故事情境,PORA2030 的假想情境有一部分是基於發生災難的狀態,在災難發生,通訊系統全毀時的應對措施。雖然說在這種危及的時候,傳統常使用短波業餘無線電無線對講機來通信,但由於技術的問題,速度與可用性無法因應災區臨時需要傳送數位資訊的需求,若可以臨時搭建一個 IP 網路系統那麼災區就可以更容易的與救災中心交換資訊。事實上,有其他人也想過類似的狀態,如美國的安全專家 W. David Stephenson 就建議可以採用 CUWiN 社群的 Mesh Network 開機光碟。(影片: 21st century disaster tips you won’t hear from officials)

當時的想法是除了透過臨時搭設的 IP 網路系統,除了便利救災人員與總部交換資訊外,若救災人員上攜帶具無線網路功能的行動裝置,也可以透過行動裝置傳送個人資料如經緯度、語音、文字、圖片訊息到指揮團隊。pingooo 當時的意見是可以搭配 Sahana 使用,讓臨時網路可以與介接。

我在演講的結束時,加上了幾張簡報,提到了最近幾位朋友為了 88 水災發起的 Sahana 翻譯推廣,以及志工的徵求狀態。希望這件事情不會再到下次災難發生時才又再被提起。

Updated: 2009/09/01 演講錄影已經上線

上週六下午,到了強者我朋友沈聖博的工作室拜訪,一方面聊了幾個與數位藝術相關的國外團體,一方面也聽李駿跟聖博分享一些創作的經驗。

上週四曾經聽過聖博展示過他為棉花糖樂團的專輯《小飛行》所開發的專屬互動酷卡軟體 (吉他手沈聖哲是他的弟弟),非常有趣的商業運用。這張專輯裡面附贈了一個特別的卡片,若拿到電腦前面,配合這個軟體與 WebCam,就可以顯示出互動式的 MTV 播放效果。

我最感興趣的是聖博應用了許多開放原碼軟體,像是 Processing, NyARToolkit for processing, MiniM, JMyronOpenCV 等等,目前聖博所釋出的平台是支援 Mac 與 Windows。更重要的是,聖博放出了所有的程式碼!原始碼與授權書說明都擺在供下載的壓縮檔中。

週末的時候,也跟他討了 Linux 版,稍微玩了一番,執行起來相當順利。若你想試試看,在 Debian 或 Ubuntu 中只需要

  • 安裝 OpenCV. 請用 apt-get or aptitude or synaptic 安裝 libcv1, libcvaux1.
  • 安裝 Java Runtime (sun-java6-jre)
  • 若你裝了 pulseaudio, 需暫時先停止. 軟體需要透過 OSS (Open Sound System) 存取音效系統

另外,由於 labeling process 時用的 threshold 是寫死的,因此可能會因為環境亮度的關係反應較差。你或可調整環境亮度或透過更改 Main.java 中的參數來調整。

圖片來源:  English Russia – Smile to QuickBird

今日看到報導說俄國的一家 ISP Интерсвязь (wikipedia) 在車里雅賓斯克弄了一個公關活動 Chelyabinsk smiles to the world,這家公司找了一群人,穿著黃色雨衣,算好為 Google Maps 拍空照圖的 QuickBird (捷鳥衛星)經過路徑與時間,在廣場上排成一個笑臉讓衛星拍下來,雖說只在 Google Maps 出現一段很短的時間,但是還是非常有趣阿。

想到本週末,有今年的「驕傲向前行」台灣同志遊行,暨去年玩了一次「彩虹地景」,今年遊行又要再玩一次「飛躍彩虹大道」的遊戲。看了看衛星預定航行的路徑時間,可惜 QuickBird 不會經過台北市阿。

(就算有經過,可能也會因為夾在高樓間的馬路跟天氣拍不清楚,唉唉)

早些時候在參與 PORTA2030 時,也試著去研究了幾個藝術團體的作品,其中一個很快的就引起我的注意。說的是英國的 Blast Theory (關於 Blast Theory) 藝術團體的《你看得到我嗎?》(Can You See Me Now?, 2001),分別已經在 Sheffield, RotterdamTokyo 等幾個都市作過展出,是利用 GPS, 無線網路與手持裝置所設計的虛擬追逐遊戲,玩家透過電腦進入真實都市的虛擬線上地圖,而獵人 (Runner) 則拿著手持裝置與無線電中傳來的線索尋找你的蹤影,若你不幸在虛擬地圖上被靠近逮到,就輸了遊戲。是很有趣的 Urban game (Location-based game)

影片來源: http://www.blasttheory.co.uk/bt/mov/mov_cy.html

Blast Theory 過去十幾年來還進行過許多有趣的計畫研究,如《洛伊叔叔無所不在》 (Uncle Roy All Around You, 2003) 與 Rider Spoke, 2007 等。

其中《洛伊叔叔無所不在》是 Blast Theory 與 Mixed Reality Lab,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合作的成果,一樣是利用無線網路技術與行動裝置,玩家手持著裝置,根據洛伊叔叔所傳送過來的提示與訊息,來想辦法與洛伊叔叔會合,玩家也可以透過網路協助拿著裝置的玩家,遊戲考驗的與陌生人的信賴關係,探討使用新科技的無線設備對社交關係的影響。細節可以參考 WiredXeni Jardin 對 Blast Theory co-founder Matt Adams 的專訪,On Your Mark, Get Set, Unwire! 江凌青小姐也曾為《你看得到我嗎?》與《洛伊叔叔無所不在》計畫寫了藝術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