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開始參與一些產品、軟體開發計畫,也接手一些顧問服務。為了有效監控自己的工作時間跟確實計價,一直再找相關的時間追蹤工具。在 Gnome/GTK+ 環境下有 GTimLog, Gtimer 等,但總覺的他們的介面不夠便利。通常都必須拾起滑鼠,點選特定的 Task 後才能開始紀錄。這樣實在本末倒置,因為原始的期待是利用計時軟體監督自己的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但是這些工具的使用卻造成每次切換工作都浪費幾秒,實在很不方便。而且紀錄的資料缺乏圖表、匯出功能,後續的整理也相當花費時間。

最近開始改用了 Gnome 2.24 中開始內建的 Hamster,完全符合我的需求。

hamster-menu

幾個特色

  • 工時可分為工作項目 (Tasks) 與分類 (Category)
  • 可用快速鍵切換工作項目 (軟體翻譯為 活動, activities)
  • 切換活動項目的輸入欄位可以自動完成! (可只打頭幾個字母就可列出可用項目與類別, 當然使用英文輸入效率較高)
  • 可為每項計時寫入備忘錄。(未來可以查詢該時段的實際工作內容,備忘錄亦有快速輸入法)。
  • 可依據電腦之閒置狀態自動停止計時。
  • 當下活動每進行特定時間,可自動提醒是否要切換。
  • 活動概覽中有漂亮的圖表列出「日」、「週」、「月」的工時紀錄,也會依照分類列出,以及每日的工作時間
圖檔來源來自 / Screenshots are from http://live.gnome.org/ProjectHamster

透過這個工具,可以追蹤分析自己每日進行工作切換的頻率,以及每件事項的花費時間。固定審閱可有效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你若使用 Debian Sid/Unstable, 會發現最近一版 (2.26.2) 開始,Hamster 無法偵測到電腦閒置,導致系統閒置時仍不停的紀錄時間。經查,是因為 Hamster 透過 Gnome-Screen Saver 查詢系統閒置時間,但是 Gome ScreenSaver 最近更改了 idle time 的偵測方式,改由 Gnome SessionManager 來監視閒置時間,Gome ScreenSaver 自己也不紀錄閒置時間了。

相關的問題與 patch 已經回報到 Debian BTSGnome Bugzilla.

本週提早拿到了耶誕節禮物,是一台 16G 的 Apple 4th Gen iPod Nano

身為一隻窮苦的 3C 松鼠,面對新的電子產品總要比較功能、價格等等各種性價比,往往在浪費大量了時間到最後還是無法抉擇,即所謂「選擇的弔詭」吧。若有人買了一台送你,狀況就簡單多了,雖然我還是會遲疑的想要改買 iPod Touch, iPhone,心中拼命計算 iPod Touch 與 iPod Nano 的價差。不過這始終是一個禮物,再補差價換禮物未免就太失禮了。

之前曾經在 Debian GNU/Linux 上使用過 iPod, 就友善性來講,大概屬 Rhythmbox 較佳,將 iPod 插入電腦中,Gnome 就會自動叫出 Rhythmbox 來進行同步或聆聽 iPod 中的音樂。

不過就功能性上,我還是比較喜歡 Gtkpod,除了介面比較開發者導向外 (下方有兩個 filter 介面),我其實也不喜歡在同步用的 Laptop 上多存一份備份。平常的聽音樂習慣,還是將喜歡的專輯燒錄成 MP3 光碟,如此可以放入音響中聆聽,大部份在 Laptop 的使用習慣還是聽線上廣播,寶貴的硬碟不存音樂檔,留下來存一些電子郵件與程式碼。Gtkpod 除了匯入檔案比較直覺外,也可以逐一設定每一個 Playlist 應該要同步的來源檔案目錄,這樣比起同一的音樂資料庫其實相對有彈性多了。

今年九月剛上市的 iPod 4th Gen Nano 有一些特別的功能,其中我覺得比較感興趣的是除了外型真的比前幾代都還要美觀很多之外,硬體本身還內建了 Accelerometer 感應器,於是可以做出過去在 iPod Touch/iPhone 上才有的位移偵測功能。用在 Cover Flow (封面選擇模式) 上,倒是讓操作模式變得十分順暢。

另外一個值得稱讚的軟體功能則是「音樂精靈」 (Genius),據說是可以「聰明」的從當下正在聽得音樂選擇出類似的音樂類型,實際上尚未塞入太多音樂,還不知道效果如何,不過至少比亂數播放來的有用多了。

而我最實際會用的功能其實是「影音播放」 (Video),因為電腦已經塞滿了利用 Miro 下載的大量演講/簡報錄影,而我實際在電腦前面收聽演講的時間又太少。於是拿 iPod Nano 來消化 Video Podcast 是我最大的用處,雖然說螢幕只有小小兩吋,根據實際使用的經驗,播放的效果,若是以 Youtube 下載的 H.264/avc1 格式而言,靜態的文字都尚可閱讀,但人物若走動,則會有點模糊。對收聽/收看一般技術演講而言還算夠用。

就 iPod Nano 本身的功能性來講,我其實相當滿意它的控制介面,特別是檔案索引與影像檔快轉,反應跟速度都無法挑剔。跟在我悲苦的 E70 上比起來,簡直是相當完美。可惜的是預設不支援 ogg ,如此我還得把某些檔案轉檔後才能傳到 iPod Nano 上收聽。有點麻煩。據說可以嘗試開放原始碼的 Rockbox,不過 iPod Nano 4th Gen 還不在官方支援之列。

有一個使用問題則是 Linux 上沒有官方支援的軟體,於是試著在 Debian sid 使用上述兩個軟體包含 Rhythmbox 與 Gtkpod,兩個都還沒辦法辨識新款的 iPod Nano。於是查找了一下 Gtkpod 與 libgtkpod 官方郵遞論壇 (gtkpod, gtkpod-user),才知道 subversion trunk 的 libgtkpod 才能支援新款硬體。於是稍微重新編譯了一番,總算是順利的上傳了一些檔案,包含影音檔。

若你使用 Debian 或 Ubuntu ,且洽想測試一下新的 Gtkpod,可以在郵遞論壇上找到其他朋友放出來的檔案,品質有點疑慮,請自行承擔風險。

還不順利的是,希望能夠在 Miro 中直接把下載的 Video Podcast 匯入 iPod Nano,暫時只能逐一拷貝,這樣缺乏檔案與封面的情況下,很難找到想收聽的節目。可以做的作法是利用 libgtkpod 的 Python binding 整合到 Miro 中,如此或許可以作到下載後直接匯入的功能。

實際實做,還得找時間試驗才行。

稍早曾經介紹過 Debian 無人值守安裝程式,也就是 pre-seeding

最近看到熱血的 Daniel Bo 做了數個針對不同的桌面環境所設定的幾個預先安裝檔,如果你注意到他的網站名稱叫做 I’Been to Ubuntu,大概就不會意外他為了 Debian 做了這些桌面安裝環境的用意了。這個計畫可以協助你先排除一些需要先調整、設定才能開始使用系統的難題,於是你可以先透過 preseeds 光碟安裝一個馬上可用的系統作入門,但也保有 Debian 原有的特色。

目前支援的桌面環境有 Gnome, KDE, XFCEFVWM 等,你可以從網站上直接下載安裝光碟。對了,Daniel BoGames That Work 網站也相當精彩。

若想在 Nautilus 的右鍵選單中加入快捷選單功能,除了利用外掛模組,也可以利用 Frederic Ruaudel 所開發的 Nautilus actions 工具來調整選單。

你可以利用這個工具所提供的介面 (nautilus-actions-config) 更方便的添加新的快捷選單,Nautils action 考慮到眾多一般用戶可能的需求,你可以設定只有在特定檔名、格式 (mimetype)、資料夾或檔案、本地或遠端檔案時才出現特定選單列表。

因此,你可以設定一些如為音樂檔案加上新增至播放軟體之列表的選單功能。完全不需要以 C/Python 寫程式,這也是使用 G-Script 所作不到的。在 Techthrob.com 上,有一份圖文並茂的介紹。敬請參考。

這是 Tips.

搬家換了新的第四台系統業者,安裝時無意看到供裝人員拿了台 STB,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是傳說中政府大力推動的有線電視數位化政策,政府與業者「達成共識」免費提供第一台機頂盒給用戶。不過這系統業者非常被動,雖然帶了機器來,卻要等我詢問才願意安裝。

系統業者拿給我的是 Cisco (Scientific Atlanta) DHCP Explorer Z67DVB,支援 DVB-C (EN 300 429),看規格說是可以支援 MPEG-2 (ISO/IEC 13818-2) 與 MPEG-1 (ISO/IEC 11172-2) 影像、MPEG-1 layers 1 與 MPEG 2 (ISO/IEC 11172-3) 音效輸出。

根據 Z60 的規格,輸出支援是 PAL 到 576i/p (720×576),但手上這台 Z67 的輸出應該是只有 480i/p (720×480) 而已才是。而且我只接用了 AV 端子,因此也完全算不上甚麼畫質享受,且數位節目的功能更尚未啟用,更由於沒有再添購額外節目,STB 對我的好處就是多了 EPG 與幾台音樂頻道而已。

雖說產業界對政府的政策措施一直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消費者比較期待的是有料的服務吧。若 CATV 業者一直不積極提供高畫質的節目或更好的功能,怎麼能夠怪政府干預太深或客戶不想接受新的技術。

Christian Schaller (uraeus) 說 Linux 上已經可以用 Technotrend TT-Connect C-1200 搭配 Totem+GStreamer 來收 DVB-C 看數位電視。

但台灣市場目前似乎還沒有類似的硬體產品出現阿,這到底是要算市場還是產業本身的問題呢?

Nautilus 自從 2004 釋出的 Gnome 2.6 後整合了 Python Plugin 介面,相較於 C API,用 Python 來刻外掛軟體顯然要快速方便多了,而且彈性也比 G-Script 好多了。只要稍微了解 Nautilus 架構,再配合 Python 與 GTK/Gnome 的 binding library,就可以很輕易的在選單上添加新的功能。

其中一個利用 Nautilus Python binding 刻的好用軟體就是 postr, 是一個方便上傳照片到 Flickr 的小工具,以 Python 寫成。安裝後重新啟動 Nautilus 後,就可以於圖檔檔案之右鍵選單中找到 “Upload to Flickr” 上傳功能。

介面提供了基本的編輯介面,你可以逐一設定每個檔案的名稱、敘述、Tags 或加進特定的群組中。也可以一次上傳數個檔案,還算相當實用方便的小工具。

另外一個類似的工具是 Desktop Flickr Organizer for GNOME (以 Mono 開發),管理功能更強大,可以用以維護或備份已上傳的資料。但相較之下比較不穩定,許多例外都尚未妥善處理,偶爾會無法正常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