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是 2008 年的時候,為了 OpenStreetMap 活動,跟著 KaLUG 團購,一起買了 HOLUX M-241,當時大部分行動裝置並沒有內建 GPS,只有某些高單價的 PDA 有全球定位系統功能。相對 M-241 在當時的市場性價比很高,使用 MTK 技術,很驚訝居然到目前為止仍持續銷售

實際使用上經歷一些技術問題

  1. 使用的 MTK 協定有相容問題,當初使用 mtkbabel 無法匯出,必須給點小 patch. 但是已經比其他的 logger 來的容易使用。
  2. 紀錄的軌跡有嚴重的漂移問題,增加了一些後製處理的困擾。
  3. 電池插槽容易鬆脫重置,造成裝置一直關機或重開,非常惱人。

後來又陸續買了 Garmin Dakota 20, Nokion AW100, 智慧型手機 iOS, Android 等等包含 GPS 功能的裝置來紀錄軌跡。
這篇文章分享一些個人對於衛星定位系統的理解,希望可以幫助其他朋友採購的作為參考依據。

評估要件

這幾年的 GPS 裝置的入手價格越來越低,參與 OpenSteetMap 的門檻也越來越低。有些朋友想購買新的 GPS 裝置,來紀錄踏查軌跡,到底購買的時候要考量哪些產品條件?

以下是我認為構成一個好產品的評估要件

  • 準確性 (Accuracy)
  • 用電量 (Power consumertion)
  • 操作界面 (User interface design)
  • 防水性 (Water proof)
  • 耐用性 (Durability)

這些條件取決於產品定位與設計。當然,準確性是最主要的評估要件,而硬體本身就是最大的侷限,從技術面來分析,大約可以分成下面幾項

  • 接收晶片 (Receiver chip)
  • 無線接收 (RF design)
  • 軟體/韌體設計 (Firmware)
  • 輔助儀器 (Sensors)

以下逐一討論。

接收晶片 (receiver chip)

從過去 GPS Receiver Chip 通常是一棵獨立的元件,到現在行動裝置流行的市場,衛星定位系統已經逐漸變成整合進 SoC 的基本功能。衛星定位系統 (Satellite navigation) 遠在約 20,000km 以外的衛星軌道,定位訊號廣播穿送到地表後,強度約在 -125dBm to -130dBm.

在接收到衛星傳送的導航資訊之後,接收器會得到以下的資訊

  • 衛星星曆 (Almanac) ,可用以計算所有的衛星大略位置,至少六天更新一次。
  • 星曆表 (Ephemeris), 計算衛星位置,通常每兩小時更新一次。
  • 時間與時鐘誤差資訊。
  • 衛星健康狀態資訊。
  • 電離層資訊。

在訊號抵達地表成功判讀前,有許多原因會造成誤差,其中天氣與量測環境是最容易影響收訊的因子

  • 大氣效應 (Atmospheric Effects),訊號穿越時會受到干擾延遲,理論上 70 ns 的大氣延遲將產生約 10 公尺的殘餘誤差 (Residual error)。
  • 氣候造成濕度提高、能見度下降。也會影響訊號延遲與強度。
  • 多重路徑誤差 (Multipath effects)
  • 星曆表 (Ephemeris) 與時間誤差

這些 RF 誤差需要再處理,像是常見的因為建築物或地面造成訊號反射誤差,可以用 Narrow Correlator Spacing 來處理,大氣效應產生的電離層誤差也可以透過韌體來做修正。

然評估晶片效能,優先考慮的是靈敏度 (Sensitivity),感度越高,越能處理微弱的訊號,在室內或遮蔽時有顯著的差異,另外新型晶片設計也可以抑制多重路徑誤差,提高準確度。

衛星系統會發出數種無線電訊號頻道,這些頻道各帶有不同的資訊。要完成定位功能,只需要 L1, L2 頻道。L1 頻道中帶有捕獲碼 aka (C/A, Coarse/Acquisition Code) 與測距碼 (P碼),若支援 L2 頻道之資料,則可計算電離層全電子含量(Total Electron Content, TEC) 所造成的延遲,或是使用於 OPUSGPS post-processing service 系統提高定位準確度。

但受到美國軍方管制,一般民用定位系統只支援 L1 (1575.42Mhz±5MHz, GLONASS 1602±8MHz)。但即便無法對 L2 解碼,民間定位系統仍可以分析載波 (carrier wave) 的方式進行即時動態測量 (Real Time Kinematic correction),估算大氣效應誤差。因應民用需求,2005 年後,新的 Block-IIR-M GPS 衛星會送出 Civilian L2 (L2C) 訊號,但要到 2016 年後 Next Generation Operational Control System (OCX) 才正式啟用。

上述系統談的是美國 NAVSTAR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 (GPS),在 2013 年四月前,全球定位系統只支援 NAVSTAR,但現在市場已經有 Russian 的 GLONASS 系統可用。另外在 2020 年還有中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歐洲的 Galileo 系統。現在新款的晶片也可以支援 Multi-GNSS,市面上的手持產品有 Garmin eTrex 等,至於手機產品如 Qualcomm Snapdragon 400 等也同時支援 GPS 與 GLONASS.

更新頻率 (Update rate /Fix Rate),這是指從感應晶片傳來的定位頻率有多高, 通常是一秒 1 點到 10 點間 (1-10 Hz),例如 M-241 可程式化成 1 到 5Hz. 一般登山步行一秒一點很夠用,但是如果你用來紀錄賽車或無人飛行器軌跡,就會發現精度不足囉。

另外一個值得考慮的是晶片可以支援的處理頻道數量,理論上只要三個衛星就可以計算出平面定位,取得四顆衛星能取得 3D 定位。也就是說,裝置最低需要同時處理四個 L1 頻道訊號。但是在成功取得定位前,裝置必須搜索所有可能訊號,以找出最接近的衛星,在首次定位前,同時間能夠處理的衛星訊號數越多,首次定位也就越快、越省電,定位之後也能有效率的鎖定衛星訊號。以前只有美國系統,加上地表角度,天空最多同時可以看到一打以內的衛星,所以大概只需要十二組頻道。但是若加上俄國等系統,你也就需要更多的「處理頻道」。

簡而言之,處理頻道的益處是減短定位時間、減少因遮蔽失去訊號的機會、提高省電。但必須認識的是,處理頻道是很容易誤解的銷售詞彙,各家廠商定義不同。要注意產品規格上說的處理頻道是支援 L1, L2, 那些衛星系統、哪些輔助定位系統。千萬小心那些灌水的數字。

無線接收 (RF design)

除了晶片性能外,另外一個嚴重影響接收能力的是無線射頻接收設計,衛星訊號在抵達晶片前,會通過天線射頻前端模組等,然後才會轉成中頻進到數位處理的階段。

由於全球定位系統的頻譜位於 VHF 頻段,與 ANT、電信網路、藍牙或無線網路不同,使用獨立的接收天線,在小型的裝置上常見使用平板天線 (patch antenna),專業一點的手持裝置則可能選用四臂螺旋式天線 (Quadrifilar Helix Antenna),看起來像是傳統黑金剛的大型天線,收訊效能比平板天線好。

不同的天線設計造成優劣有別的增益效果,不過技術演進使晶片感度大幅提昇,處理訊號反射誤差等等能力提高,在開闊環境效能可能十分接近,但是若是大樓林立的都市環境或樹林中,才會看出明顯差異。有些手持式衛星定位系統甚至保留外接接頭,可以外接主動式天線來提高收訊效果。例如裝於汽車上,為了避免車廂金屬屏蔽,可以拉線到車輛外面,但必須注意天線的線路會因為長度增加增加衰減。

通過天線進入射頻前端模組時又可再分成以下幾個元件來評估。

  • 低噪音放大器 (Low Noise Amplifier)
  • 濾波器 (Filters)
  • Down Convertor.
  • 時脈 (Clock)
  • RF Circuit Layout.

通過天線,進入 RF Front end 後會依序進入上述元件進行訊號增強、過濾、轉換,但這些元件皆已經高度模組化,使用者很難從外觀去判斷性能差異或是進行客觀的評估,畢竟缺乏測試設備,也難以獨立的對每個元件進行測試,但是只要其中一個元件設計失誤,就會影響使用效能。特別是整合到電路板上後造成的訊號干擾問題,在在考驗製造商的工藝技術。

前提是製造商願意重視數位定位的性能。由於目前在智慧型手機,許多使用者的用途都是在室內打卡、查詢附近路徑,大部分的時候只要壟統的位置資訊即可滿足,更重要的是電話通信的訊號必須良好。也因此衛星定位的天線的優先值總是被排到最後,而且依照市場需求,外型是消費者採購的優先考量,為了配合機構設計,天線可能會移到勉強可用的位置。也因此,有些手機必須手持螢幕朝向臉部才能夠成功定位。

甚至有些產品是沒有經過嚴謹測試就上市了。像是 2012 年推出的 ASUS Eee Pad Transformer Prime,大膽採用金屬外殼,結果導致 GPS 功能無法接收訊號失效

金屬會屏蔽電波訊號,請不要再弄清楚手機天線位置前隨便安裝金屬製造的外框阿。

軟體/韌體設計 (Firmware)

談完了基頻處理的硬體,接下來來談談韌體。全球定位系統有許多可以縮短定位時間或提高定位精準的技術,這些技術並非全部在韌體中,也可能以軟體導航實作,許多技術也需要依賴硬體的資訊才能完成。以下逐一討論

Assisted-GPS

Assisted-GPS 或 A-GPS 是第一個最容易讓人混淆的的名詞了,最基本的概念是不從衛星抓取衛星星曆 (Almanac) 與星曆表 (Ephemeris),而是透過 IP 網路或離線取得可用的星曆資料,甚至透過其他技術預先取得大致位置,再利用此粗估位置推算可見衛星,避免緩慢的猜測行為,如此就可加速第一次定位的時間。

若沒有預先快取的星曆資料,就必須等待定位時透過衛星訊號下載,如此會增長第一次定位時間。若關機一段時間,星曆資料已經過期,也必須重新下載 (cold start)。

容易令人混淆的是在電信網路協定中,除了使用 TCP/IP 最多採行的 OMA 協定 “Secure User Plane Location” (SUPL) aka Mobile Station Based 外,還有另外一種 Mobile Station Assisted, Control Plane Protocol 則是透過基地台計算行動電話位址,然後將位址資訊傳送回手機。這兩種技術是完全相反的。

除了透過電信網路的協定外,另外一種作法是網路輔助定位 (network-assisted positioning)。在 Android 的 GPS HAL 中,你也可以發現有 XTRA 支援的 API,可以透過網際網路下載星曆資料,然後再透過其他的 Geolocation 系統透過 WiFi ESSID 或 Cell ID 取得約略位址,餵回給 GPS 以加速定位速度。然而 XTRA 是 Qualcomm 的技術,其他晶片廠商各有不同的作法,如 MTK 則叫做 EPO (Extended Prediction Orbit)。在有線上資源的加持下,手機在首次定位的速度常常贏過手持式 GPS 裝置。像是 Garmin 的裝置,若你拜訪另外一個國家,它常常會只利用上次使用的快取搜尋衛星,導致非常第一次定位非常久。

協定與方式不同,但是都是透過線上網路取得星曆與粗略位置。也有產品是使用離線星曆的方式,像是我手上持有的 Nikon AW100 三防相機,就支援離線 aGPS,Nikon 的星曆只有七天,每七日得重新下載進 SD Card,並從相機選單中更新資料至衛星定位模組。

全球衛星導航增強系統 (GNSS Augmentation System)

全球衛星導航增強系統 (GNSS Augmentation System) 是利用差分全球定位系統 (Differential GPS, DGPS) 技術,簡單講是在地面設立數個參考基站,由於基站位置是固定的,因此可以透過差分改正(Deviation Correction) 推算大氣延遲、時鐘漂移 (clock drift)。這種增強系統又分為衛星式系統 (satellite-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 SBAS) 與陸地系統 (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 GBAS).

衛星式系統又稱為 WADGPS, wide-area DGPS,是將陸地基站的資訊再透過衛星廣播出去。其中比較知名的是歐洲 European Geostationary Navigation Overlay Service (EGNOS)、日本的 Multi-functional Satellite Augmentation System (MSAS)、美國的 Wide Area Augmentation System (WAAS),像 WAAS 為例子,可以定位到平面 1 公尺、垂直 1.5 公尺 的精確度。

由於使用的頻段一致,可以以韌體實作不需要額外的無線接收硬體,不少產品支援 WADGPS。至於陸地系統 (Ground-based augmentation system, GBAS) 使用的頻譜不同,一般民用消費性產品並不支援。

慣性導航系統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

另外一個有顯著差別的是慣性導航系統 (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由於定位時時常會通過林木遮蔽處或隧道等環境,此時會遺失衛星訊號,部份系統的作法是在重新取得定位前,不予紀錄。但是也有作法是利用利用輔助感應器 (Sensors) 的情報來做航位推算 (Dead Reckoning, deduced reckoning)

一般在定位系統或智慧型手機上常可看到以下感應器

這些感應器可以提供高度、方向、加速度、角速度、速度等移動資訊,透過這些資訊即可以慣性推算運動的位置。當然準確度是很可疑的,但是可以作為暫時遺失訊號的備用機制,彌補無法錄記軌跡的問題。部份民用衛星定位系統支援慣性導航功能。

其他注意事項

市面上的產品大致可以分為三類

  • 記錄器 (Logger) / 手錶 (GPS Watch)
  • 智慧型手機 (Smart Phone)
  • 衛星導航系統 (Handheld GPS)

若要購買專門的器材,第一優先依照使用需求購買,市面產品多樣,有適合方便跑步紀錄的手錶、自行車等專用產品,產品大小對於運動類型有很大的影響,某些自行車專用可以順便紀錄踏頻、輪圈,都已經整合妥當,使用起來也比較方便。特別注意某些舊款產品能收的處理頻道較少、或是沒有數位羅盤功能,這都會造成定位較慢或不容易使用。像是 HOLUX M-241 就沒有數位羅盤,功能中的行進方向是透過軌跡計算出運動方向。

如果會進行兩天以上深山的行程,可能會進入濃霧、大雨的惡劣氣候中,而且無法當天撤退,筆者建議購買防水的手持式衛星導航系統,最好是附有四臂螺旋式天線的產品。因為在山中,必須用到衛星定位系統就是視線不良,無法透過地圖判讀與目標定位的時候。特別是天候狀況不佳、攸關性命時,更不想依賴可能進水損壞或只有特定角度收的到訊號的裝置。

若是輕鬆且避開惡劣天候的行程,手機可以取代大部分的 GPS 功能,而且性能強大,撥看地圖效率遠比傳統手持定位系統好。無論是 MTK 平台或是 Qualcomm,衛星定位功能皆已整合,Qualcomm 平台宣稱可以精準至 2 公尺 (應搭配 WADGPS) 精確度與省電比起兩三年前大幅提昇許多。但是購買時,仍須注意產品的無線接收設計,如果以性能為優先考量,就別考慮好看的金屬外殼機種吧。

使用上必須注意的是手機有數種定位方式,可以透過網路 (WiFi, Cell Id) 或是 GPS 訊號,但由於 GPS 訊號往往定位較慢且耗電,許多開發者會使用預設的網路定位方式,這會造成切換電信基地台或收到其他無線網路基地台時,產生漂移的問題,也因此我們會看到迷路的悲劇。若要導航使用,建議使用專門的軟體,像是 OruxMaps,功能強大也可以預載離線地圖,以免沒有網路可存取線上圖資系統。

除了參考本文寫的各項要點外,在購買的時候,規格上常常會寫一些令人困惑的精確度,例如 Garmin Dakota 20

<10公尺,95%、RMS、Typical,無S/A干擾下,單機定位

這是指,這個測量有 95% 的信心度,RMS 指大約有 63%-69% 是在十公尺之內的精確度。無 S/A 干擾指無美國的誤差干擾 Selective availability,這項干擾措施已經於 2000 年 5 月停止,單機定位指沒有利用 DGPS 的定位增強系統定位。這個測試應該是在開闊區域進行,若進入如在深谷中,由於收到訊號的角度太窄,更容易產生計算誤差,要小心地形所造成的誤差,不能只看表面規格。很遺憾,市場上沒有手機在規格上標明衛星定位精確度。

另外則是紀錄軌跡的精度功能,其實一般通用的 GPX (GPS Exchange Format) 檔案格式可以包含精度情報,例如定位的類型 (fix) 是 2d, 3d 還是 DGPS, 收到幾顆衛星 (SAT), 精度因子 (Dilution of precision, DOP) 等。定位時可能產生的錯誤太多,就算可以收到數顆衛星資訊,推算過程中必定產生誤差,精度因子是透過衛星的位置算出可能的錯誤範圍,藉此可以得知該軌跡點的可信賴度。

仍而一般戶外休閒用手持衛星追蹤裝置並未提供此資訊,另外在手機,如果直接使用標準程式界面,精確度也會被轉換成以公尺為距離的誤差。能夠取出完整資訊的只有 NMEA 格式,但 NMEA 需要再次被處理過才好分享給其他軟體使用。

無論是使用手機或專門導航系統,記得要多帶電池。多日行程也請攜帶紙本地圖與指北針。電子產品有可能失效,而多個小事故累積起來往往會產生悲劇。

Ref

這是 2013 年進行聖母峰基地營與 Gokyo 湖區健行,十一月從尼泊爾回國之後,應山友邀請整理的一份簡報。出發前很大程度的依賴網路山友的路線情報,知道目前網路上已經有很多攻略,於是便不公告逐日旅記。

這份簡報主要著重於個人的心得,希望可以涵蓋一些較少討論的事宜。

敬請指教。

照片分享

軌跡檔

相較於台灣岳界、政府與民眾遇難叫罵、遇困卸責、遇雪封山的消極態度, 2013 年進行海外行程時,逐漸認清中國的冒險家遠遠比台灣活躍,也更有成就。從這些探險家的經驗中可學習到更多台灣無法理解的角度。在此列出幾本同樣是 2013 年出版的中國新書

9787511241337
王雷,女資優生與職場精英,毅然放下工作,開始挑戰全球「7+2」巔峰計劃,在 2010 年,六年之內成功完成了七大洲最高峰,以及徒步到達南北兩極點!我行是她整趟行程的經歷。

同場加映: 登頂世間七大峰,誓作中華第一姝

9787200097801

王靜(飛雪靜靜),一位完成八次以上八千尺高峰的中國女性,中國戶外用品「探路者」的品牌創辦人。精彩萬分的圖文紀錄,登山經歷,圖片請見 戶外資料網

以下是 《云端有路》紀錄片,片中亦提及台灣登山者李小石遇難事件。

9787540766085

逐夢雲端-西藏探險隊攀登14座8000米高峰紀實,兩位記者紀錄了從 1993 年到 2000 年「中國西藏攀登世界14 座海拔8000 米以上高峰探險隊」的探險歷程。

9787552003529

一本專門報導登山冒險隊伍背後的無名英雄,那些從小被培養成高山嚮導的西藏偏遠地區孩子。關於喜馬拉雅守護者的血與淚。

同場加映: 2013 年簡體中文譯書

追加正體中文香港書籍

其他部份

護腳聖經:跑者、山友、舞者、健行者、戰鬥人員、極限運動員必備的傷害預防與治療大全

護腳聖經是美國長銷的運動保健書籍,終於有中文譯本,作者是 John Vonhof 資深越野路跑與超馬跑者,雖然本書主要是針對跑者的經驗所撰寫,但許多足部運動傷害是各種運動都會發生,有參考價值。對於台灣讀者困擾的是,書中提到的保健品,在台灣皆難以取得。

貼就有效!學會肌能系貼紮,從此不痠不痛,不再運動傷害!:無藥性、免包紮,穩定身體活動;事前預防、復健治療、減少復發!<br /><br /><br /><br />

書名 貼就有效!學會肌能系貼紮 從此不痠不痛,不再運動傷害! 顯然過度誇大,但是適當的使用肌能系貼布(Kinesio Tex)貼紮肌肉,可以有效預防運動傷害,或提高復健效率。有些山友會利用肌能系貼布預防髕骨外翻等難以治癒的關節疾病,作者羅元婷是物理治療師、侯雅娟是復健科醫師。她們在書中提供專業的知識,介紹如何利用貼紮進行常見運動傷害的處置。

運動傷害圖解聖經:預防、診斷、治療、復健

核心訓練圖解聖經:打好核心基礎, 不僅運動成績進步減少傷害, 亦能改善體態免除腰背疼痛

 

肌力訓練圖解聖經

頸背痠痛保健聖經:面對無可逃避的真相,解剖隱藏在痠痛背後的秘密!
旗標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從 2011 年開始,連續出版了企鵝出版集團旗下的 Dorling Kindersley Publishing 的幾本運動相關書籍。圖文並茂。其中頸背痠痛保健聖經是 2013 年出版,核心訓練圖解聖經 為 2014 年一月底出版,其他則為前兩年出版,一併列出供讀者參考。

關於肌力訓練同場加映: 肌力訓練解剖書 (2014 年出版)、男模都在偷練的肌力訓練

 

9789865810146
KOBA 式是木場克己體能(Koba Katsumi)教練所設計之核心肌肉(體幹力) 訓練的方式。不得不說KOBA式體幹力訓練篇數較少,介紹浮誇,似乎又是內容缺乏的典型日本出版物。同場加映: 腰腹臀硬起來,擊碎鮪魚肚

運動型食譜:簡單做就美味、提升體能、加速恢復的補給區美食!
作者 Biju Thomas 是專業廚師,Allen Lim 則是運動生理博士。運動型食譜 是針對運動員訓練期間的飲食補給的經驗分享,無論是訓練還是運動完,正確的補充營養可以加速身體回覆、提高下次表現。但是要吃的有營養、又美味是很困難的事情。這本書主要是針對歐美飲食,僅供參考。

其他部份

漫走,在熊的國度裡(全彩增訂‧野人十週年紀念版)
舊書新包裝,十年紀念版,舊版是黑白印刷,照片失真。漫走,在熊的國度裡 是旅英作家林滿秋女士與其英國友人同行,縱走 Pacific Crest Trail (太平洋山道) 的心情故事,他們再旅程結束後結婚。Pacific Crest Trail 是全長 4160 公里,沿著太平洋海岸山脈貫穿墨西哥與加拿大國界的美麗山徑,由於沿路常有黑熊出沒,因此書名取為漫走,在熊的國度裡

林滿秋女是在出發前根本沒有做好準備,憑藉的友人的保護進行旅程,作者的運氣相當好,其說這是一本戶外書籍,不如說是愛情散文吧。

同場加映: 佳處徑須攜杖去網友讀書心得

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

原始探險、雨林生態、異鄉風土,昆蟲博士與宅男的亞馬遜探險一本書就搞定了三個題材,加上逗趣的情節描述,讀來欲罷不能!作者是劉藍玉、林志全,這對夫妻一同參與國際研究團隊,是秘魯雨林保護區三週生物調查的旅記。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3 河口野學堂
作者楊維晟 (Facebook) 是昆蟲狂人,出版了大量的昆蟲介紹書籍。河口野學堂是他 2013 的著作,以豐、形、生、漁、命、名、親等七個章節,來介紹動植物、漁業、地質等。是台灣第一本介紹河口生態的書籍。同場加映 – 自然老師沒教的事 系列書籍。

下課後的昆蟲觀察課

廖智安老師著,長期投入兒童昆蟲教育,下課後的昆蟲觀察課非常適合家中有愛好昆蟲的小朋友作為入門書籍,介紹了基本的準備工作、注意事項,也推薦了全台幾個適合進行野外觀察的林道與公園。

身邊昆蟲的不可思議

日本作者海野和男身邊昆蟲的不可思議是圖鑑書,內容當然只包含日本昆蟲生態,包含大量圖片,適合小朋友觀賞。

認識毒草藥草事典

作者日本藥科大學船山信次教授是日本東北大學藥學研究科博士,在日本出版了大量的毒物相關書籍。雖說書名是 認識毒草藥草事典,但是作者除了介紹致命、有臭味、造成發炎的植物外,也一併介紹了那些中藥、食物、園藝用的常見植物。是植物入門的科普書籍。

在山中遇見148中對身體有益植物

作者 Solmoe 是韓國人,在山中遇見148種對身體有益植物一書介紹是說長期隱居山林,傳承三代研究藥草、植物以及自然生態,本書介紹常見植物的識別、藥用、食用、民間療法與注意事項。但因緯度、氣候不同,部份植物並無分佈於台灣。

9789865837013

這本書是華德福全人教育系列的其中一本,華德福是基於人智學的另類教育方法。這本書以文學與詩意的方式介紹植物。

野地食堂

劉伯樂,知名的鄉土插畫家、文字工作者。野地食堂取自五零年代的窮苦生活經歷,介紹那些為了生活而享用的山產野味。

其他部份

9789860370126

臺灣登山史書》由內政部營建署委託台灣山嶽文教協會企劃製作,政府出版品。編者是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陳永龍助理教授、 國立中興大學歷史學鄭安睎助理教授,總共五冊分為「總論/紀事/人物/裝備/影像」等五冊。

總論記述分類架構、範疇與各年代重要登山事蹟;紀事以編年方式進行登山大事綱目瀏覽;人物以小傳和耆老訪談呈現重要登山人物故事;裝備以生產、流通與消費方式介紹台灣登山裝備演進;影像藉重要歷史圖像呈顯登山的人、事、景、物故事。可學習台灣過去的登山歷史,溫故知新。請參考: 臺灣登山史:山的故事是人走出來的

此書有電子書版本可免費下載。

9789860384697

舞櫻風情.戀戀泰雅》是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的政績宣導出版品,武陵農場前往雪山山區之必要觀光區域,必遭收費。從這本書你可以瞭解政府為了照顧榮民,截至目前為止的觀光營收效益。

9789860377279
台18線 (阿里山公路) 為前往阿里山與玉山國家公園塔塔加登山口的常用道路,《逐路細說臺18線》是交通部公路總局第五區養護工程處與典藏文創合作出版,,江復正, 趙瑜玲著,紀錄了阿里山公路從無到有的脈絡、沿線聚落、產業乃至生活型態的變遷,可以瞭解從原本的產業道路經過林業興盛的種種歷史。

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齊柏林空拍20年的堅持與深情

看見台灣》 2013 年最熱門的紀錄片,《我的心,我的眼,看見台灣》是導演齊柏林的幕後故事。同場加映 《鳥目臺灣》。

一看就懂台灣文化(全民悅讀版)

筆者原本列入了數本台灣歷史文化的書籍,但是都與地理無關。《一看就懂台灣文化》則含括了傳統民俗信仰與多樣性文化,含括史前到原住民以及中國移民的新節慶等。屬於大眾常識級書籍。
本書為再版。另外一看就懂圖解台灣系列一共有六冊。

 

尋找台灣特有種旅行

作者為邱一新先生,是位環遊世界的旅者。尋找台灣特有種旅行的是他遊旅海外,反而重新回到台灣追尋台灣的美麗。紀錄了追尋台灣特有種生物,以及清末和日治台灣自然史中尋找旅行路線,重新拜訪鹿野忠雄、森丑之助、馬偕和楊南郡等人當年踏查台灣的路線,整理出較少人知的三十餘條路線。

 

其他部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