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週提早拿到了耶誕節禮物,是一台 16G 的 Apple 4th Gen iPod Nano

身為一隻窮苦的 3C 松鼠,面對新的電子產品總要比較功能、價格等等各種性價比,往往在浪費大量了時間到最後還是無法抉擇,即所謂「選擇的弔詭」吧。若有人買了一台送你,狀況就簡單多了,雖然我還是會遲疑的想要改買 iPod Touch, iPhone,心中拼命計算 iPod Touch 與 iPod Nano 的價差。不過這始終是一個禮物,再補差價換禮物未免就太失禮了。

之前曾經在 Debian GNU/Linux 上使用過 iPod, 就友善性來講,大概屬 Rhythmbox 較佳,將 iPod 插入電腦中,Gnome 就會自動叫出 Rhythmbox 來進行同步或聆聽 iPod 中的音樂。

不過就功能性上,我還是比較喜歡 Gtkpod,除了介面比較開發者導向外 (下方有兩個 filter 介面),我其實也不喜歡在同步用的 Laptop 上多存一份備份。平常的聽音樂習慣,還是將喜歡的專輯燒錄成 MP3 光碟,如此可以放入音響中聆聽,大部份在 Laptop 的使用習慣還是聽線上廣播,寶貴的硬碟不存音樂檔,留下來存一些電子郵件與程式碼。Gtkpod 除了匯入檔案比較直覺外,也可以逐一設定每一個 Playlist 應該要同步的來源檔案目錄,這樣比起同一的音樂資料庫其實相對有彈性多了。

今年九月剛上市的 iPod 4th Gen Nano 有一些特別的功能,其中我覺得比較感興趣的是除了外型真的比前幾代都還要美觀很多之外,硬體本身還內建了 Accelerometer 感應器,於是可以做出過去在 iPod Touch/iPhone 上才有的位移偵測功能。用在 Cover Flow (封面選擇模式) 上,倒是讓操作模式變得十分順暢。

另外一個值得稱讚的軟體功能則是「音樂精靈」 (Genius),據說是可以「聰明」的從當下正在聽得音樂選擇出類似的音樂類型,實際上尚未塞入太多音樂,還不知道效果如何,不過至少比亂數播放來的有用多了。

而我最實際會用的功能其實是「影音播放」 (Video),因為電腦已經塞滿了利用 Miro 下載的大量演講/簡報錄影,而我實際在電腦前面收聽演講的時間又太少。於是拿 iPod Nano 來消化 Video Podcast 是我最大的用處,雖然說螢幕只有小小兩吋,根據實際使用的經驗,播放的效果,若是以 Youtube 下載的 H.264/avc1 格式而言,靜態的文字都尚可閱讀,但人物若走動,則會有點模糊。對收聽/收看一般技術演講而言還算夠用。

就 iPod Nano 本身的功能性來講,我其實相當滿意它的控制介面,特別是檔案索引與影像檔快轉,反應跟速度都無法挑剔。跟在我悲苦的 E70 上比起來,簡直是相當完美。可惜的是預設不支援 ogg ,如此我還得把某些檔案轉檔後才能傳到 iPod Nano 上收聽。有點麻煩。據說可以嘗試開放原始碼的 Rockbox,不過 iPod Nano 4th Gen 還不在官方支援之列。

有一個使用問題則是 Linux 上沒有官方支援的軟體,於是試著在 Debian sid 使用上述兩個軟體包含 Rhythmbox 與 Gtkpod,兩個都還沒辦法辨識新款的 iPod Nano。於是查找了一下 Gtkpod 與 libgtkpod 官方郵遞論壇 (gtkpod, gtkpod-user),才知道 subversion trunk 的 libgtkpod 才能支援新款硬體。於是稍微重新編譯了一番,總算是順利的上傳了一些檔案,包含影音檔。

若你使用 Debian 或 Ubuntu ,且洽想測試一下新的 Gtkpod,可以在郵遞論壇上找到其他朋友放出來的檔案,品質有點疑慮,請自行承擔風險。

還不順利的是,希望能夠在 Miro 中直接把下載的 Video Podcast 匯入 iPod Nano,暫時只能逐一拷貝,這樣缺乏檔案與封面的情況下,很難找到想收聽的節目。可以做的作法是利用 libgtkpod 的 Python binding 整合到 Miro 中,如此或許可以作到下載後直接匯入的功能。

實際實做,還得找時間試驗才行。

圖片來源:  English Russia – Smile to QuickBird

今日看到報導說俄國的一家 ISP Интерсвязь (wikipedia) 在車里雅賓斯克弄了一個公關活動 Chelyabinsk smiles to the world,這家公司找了一群人,穿著黃色雨衣,算好為 Google Maps 拍空照圖的 QuickBird (捷鳥衛星)經過路徑與時間,在廣場上排成一個笑臉讓衛星拍下來,雖說只在 Google Maps 出現一段很短的時間,但是還是非常有趣阿。

想到本週末,有今年的「驕傲向前行」台灣同志遊行,暨去年玩了一次「彩虹地景」,今年遊行又要再玩一次「飛躍彩虹大道」的遊戲。看了看衛星預定航行的路徑時間,可惜 QuickBird 不會經過台北市阿。

(就算有經過,可能也會因為夾在高樓間的馬路跟天氣拍不清楚,唉唉)

早些時候在參與 PORTA2030 時,也試著去研究了幾個藝術團體的作品,其中一個很快的就引起我的注意。說的是英國的 Blast Theory (關於 Blast Theory) 藝術團體的《你看得到我嗎?》(Can You See Me Now?, 2001),分別已經在 Sheffield, RotterdamTokyo 等幾個都市作過展出,是利用 GPS, 無線網路與手持裝置所設計的虛擬追逐遊戲,玩家透過電腦進入真實都市的虛擬線上地圖,而獵人 (Runner) 則拿著手持裝置與無線電中傳來的線索尋找你的蹤影,若你不幸在虛擬地圖上被靠近逮到,就輸了遊戲。是很有趣的 Urban game (Location-based game)

影片來源: http://www.blasttheory.co.uk/bt/mov/mov_cy.html

Blast Theory 過去十幾年來還進行過許多有趣的計畫研究,如《洛伊叔叔無所不在》 (Uncle Roy All Around You, 2003) 與 Rider Spoke, 2007 等。

其中《洛伊叔叔無所不在》是 Blast Theory 與 Mixed Reality Lab,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合作的成果,一樣是利用無線網路技術與行動裝置,玩家手持著裝置,根據洛伊叔叔所傳送過來的提示與訊息,來想辦法與洛伊叔叔會合,玩家也可以透過網路協助拿著裝置的玩家,遊戲考驗的與陌生人的信賴關係,探討使用新科技的無線設備對社交關係的影響。細節可以參考 WiredXeni Jardin 對 Blast Theory co-founder Matt Adams 的專訪,On Your Mark, Get Set, Unwire! 江凌青小姐也曾為《你看得到我嗎?》與《洛伊叔叔無所不在》計畫寫了藝術評論

…本屆雙年展並沒有單一的主題,而是將許多彼此相關的主題統整匯集,大部分的議題會關注到我們這個時代的全球化所帶來的混亂狀態。…展覽的焦點就在
於全球化與全球化的反抗、新自由主義的生存世界、流動性、疆界、分裂國家與微型國家/民族國家、都市變遷、非正式經濟與政治,以及戰爭狀態。…

來源: 雙年展主題說明頁面

時光飛逝,上次參與 2006 台北雙年展的參展藝術作品 PORTA2030 成為被展覽的個體後,轉眼兩年就過了,「2008 台北雙年展」已經在 9/13 上週六開幕了。本次雙年展沒有命題,對於藝術陌生的業餘玩家如我而言,是件好事,得免吃力解讀不同語境、背景的語彙,反而無法理解各項作品。

還記得剛開始接觸相關的藝術領域時,自己的死板個性對於不同領域的藝術家視野與語言實在消化不良。不過在前年參與 PORTA2030 後,的確是確實的領受到思想衝擊,而學會從更多元的角度觀察同一件事情。即便在當年活動開始到結束,始終是一頭霧水的搞不懂作品的形式與目標,但到了現在,我認為那個美好經驗觸發了一些當下無法察覺的效應,而這連鎖反應持續的在腦袋中迴響、發酵,逐漸養成更強的想像力。

據說今年的雙年展預算高達三千萬,策展人為徐文瑞Vasif Cortun 邀請了四十七組藝術家參展,主題包含了全球化、消費問題、社會活動等,主題相當廣泛。

從一進到北美館的就可以看到 Internacional Errorista (國際錯誤份子) 的裝置藝術,到Matei Bejenaru (馬提‧貝傑納如) 針對 1996 年的福明輪事件的紀錄片,藉以討論資本主義全球化等議題。以及 Burak Delier (布拉克.德里爾) 在溪洲部落 阿Q式的繪製了我們終將勝利的大型布條。在在都很能夠激起我對這些政治議題的想像。

以及另外南斯拉夫 Sašo Sedlaček (沙索‧謝拉切克) 所設計的乞討機器人,以重新組裝舊電腦的方式,非常諷刺的提醒過度商業化的社會,乞丐與舊零件一樣有用。(2008臺北雙年展乞丐機器人側拍)


來源: jerocca

更多作品,請到台北市立美術館一探究竟吧。

說真的 reportbug-ng 實在遠比 reportbug 的純 CLI 介面好用太多了啊。

特別是這些特色

  • BTS 查詢功能
  • 關鍵字過濾介面
  • 網頁瀏覽介面
  • 整合郵件軟體!

最後一個功能最方便,終於可以使用 Icedove/Thunderbird 方便的撰寫問題回報了,可超方便的使用 Enigmail 與拼字檢查功能了!

備註: reportbug 與 reportbug-ng 都是 Debian GNU/Linux 的軟體瑕疵回報工具。與 Ubuntu Launchpad 的簡易回報方式有相當大的差異,詳情請參閱 Debian bug tracking system

話說前陣子搬家後,因為跨了原本 Cable Modem 的服務區域,因此換了一家新的小地區第四台業者,為了省麻煩也一併跟同一家業者申請了纜線寬頻網路 (Cable Modem)。

申請 Cable Modem 是因為只需要養養動物,可以滿足基本上網的需求而已。一般工作或開發還是利用公司申裝的 Hinet 固定制 ADSL,試過存取幾個國外的服務,像是 git.kernel.org 還是得靠中華電信的網路才拉的下來。所以你若需要時常存取國外的資料,還是不建議使用相對小眾的 Cable Modem ISP.

申裝後,供裝人員倒是很快的取來了一台 Motorola SB5100 (Motorola SURFboard® Cable Modem SB5101),剛裝好測速或連線都頗正常。但過了幾個小時候,Cable Modem 變開始不時斷線,有時還會離線好幾小時,但偶爾又會正常。

很不幸的,第一次報修,工程人員來的時候,設備與網路是正常的。他且非常認真的確認大樓的電信箱的配線,並連到 SB5100 的 Configuration Manager (http://192.168.100.1) 確認了幾次訊號強度。最後安了一個 High-pass filter,然後一臉嚴肅的說 「如果這樣還不行,那事情就大條了」。 :-/

不過這樣一點用都沒有。所幸 SB5100 是 DOCSIS-compliant cable modem,且開了 SNMP。於是只好自己找了台機器裝了 CactiDOCSIS Stats 來紀錄 Cable Modem 狀態。果然觀察一陣子後,發現訊號數據其差無比。

根據 Cable modem signal levels 一文,

  • Downstream SNR 應該大於 30, 若低於 30 則代表有問題
  • Downstream Power 應該介於 -15 to 15 dB, 最佳是 -8 to 8 dB
  • Upstream SNR 應該高於 29
  • Upstream Power, 應該低於 55dB. 越低越好

於是很快的再報修一次,讓工程人員讀了一下數據,且用儀器測了一番,決議大概是新裝潢的暗管中的線材受損,造成訊號不佳。於是另外拉了一條新的線直接接到數據機上,接下來使用一個月都沒有任何問題了。

若你的 Cable Modem 並未提供網頁介面供查看數據,但你知道他也提供 SNMP,且不想安裝 Cacti,不妨使用 DocsDiag 來取出相關數據。若你對 SB5100 的硬體感興趣,SB5100 的主晶片是 Broadcom BCM3348,板子上有 JTagSerial Port 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