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should replace my key long time ago, after there are security flaws has been identified in SHA-1. The US NIST also suggested to transit to stronger SHA-2 hash functions.

I followed the key replacement rules of Debian and Apache and created the new key. If you have validated my old key, Here is my transition statement for the new new 4096 bit RSA key –

-----BEGIN PGP SIGNED MESSAGE-----
Hash: SHA1,SHA512


I am transitioning GPG keys from an old 1024-bit DSA key to a new
4096-bit RSA key. The old key will continue to be valid for some
time, but I prefer all new correspondence to be encrypted in the
new key, and will be making all signatures going forward with the
new key.

This transition document is signed with both keys to validate the
transition.

If you have signed my old key, I would appreciate signatures on my new
key as well, provided that your signing policy permits that without
reauthenticating me.

The old key, which I am transitional away from, is:

pub   1024D/DC76FEB9 2004-09-18 Rex Tsai 
 Primary key fingerprint: 1700 7040 CBD7 5DB4 4956  959B 3A5E 166D DC76 FEB9

The new key, to which I am transitioning, is:

pub   4096R/3860D2A5 2011-05-20 Rex Tsai (蔡志展) 
 Primary key fingerprint: CDC8 966D A547 6B1F CEB8  6D49 86A6 03D4 3860 D2A5

To fetch the full new key from a public key server using GnuPG, run:

  gpg --keyserver keys.gnupg.net --recv-key 3860D2A5

If you have already validated my old key, you can then validate that the
new key is signed by my old key:

  gpg --check-sigs 3860D2A5

If you are satisfied that you've got the right key, and the UIDs match
what you expect, I'd appreciate it if you would sign my new key.

If you then want to sign my new key, a simple and safe way to do that is
by using caff (shipped in Debian as part of the "signing-party" package)
as follows:

  caff 3860D2A5

In the other way, you can sign the key and send it to me as following 
commands:

gpg --sign-key 3860D2A5
gpg --armor --export 3860D2A5 | mail -s 'OpenPGP Signatures' \
        [email protected]
gpg --keyserver pgp.mit.edu --send-key 3860D2A5

Please contact me via e-mail at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is document or this transition.

Thanks.

Regards
Rex Tsai, 2011-05-21
-----BEGIN PGP SIGNATURE-----
Version: GnuPG v1.4.11 (GNU/Linux)

iEYEARECAAYFAk3WnNEACgkQOl4Wbdx2/rnujQCbBV+TSHWapsMrd5d06RKxkgT3
csUAnRpDr6obff4Fuj/P530f6pVT5WTXiQIcBAEBCgAGBQJN1pzRAAoJEIamA9Q4
YNKldvgP/2ej6EDhrGj/1dNkIdkWmKNXsj4OMWKcvDP6M+VnlkWtFaDQxYBb73Ea
vBhAgDZL7MhUwVbn9zydVInFpA9vtdsBwd6Hr3+rp+iv076TennKYP+qo7YDX5Ga
7s73Tim8Tn6AwYdBhyhFPJPZ/fEUknKNOWILu7eUjeQ+C7ndPNEe6VRvCJvJaHwa
aJ6b8kpeRG6UYQFGw/o2e0XGtEpek8dRiqk2sVnOVR/d0C6/u+2oQuGRVtX/uKd1
2E3HYPh/Y1RTqENYrCd39v8nA6NUzuw8kOpIx8MZ51iN4DB+YfusV8mtzhZIkVQP
y2BZ0jL2C2xFlCER7Cxlp8VpsKcz/tEixytciC0aOuoUoER7LQvfkQGs+pcTj8Fl
PQLmwgnqIM4PPQ4cSyhsFgmSkbFcDyxtStVLMEtJKKAJ0dOuqa13R0MKuRkg5WMP
u07EKBITk50QlqzXrJwM7I8FszIigbdWWQD2qNbXLpHcZNo5m5CshOVgTCy+t7E4
Z0gQ3DnZAsy+tclCjCeb6MdjRqF27C9LdWjNwHHcw71X2yqRXqEN8fb1JcXBSU5a
7AgiIMnDgw3BAm1QLQ/eEk8J7KuKvsFFK+hFpSs4mahYLUtExzSsEN7RbCQptSIc
4FfZUXS3bg+by4zF/2eSGI+FeMq7CIz4aX1JdfucBiFCNUCRhFPT
=kr5F
-----END PGP SIGNATURE-----

癮科技中文版發了一篇漫畫 婊科技:什麼叫做 “唯恐天下不亂”,諷刺人心、媒體與網路等人禍比天災更來的可怕。

不過,不只臺灣媒體喜歡聲色效果,其他國家的媒體在這次日本天災中也有相當多的惡行。對於這些惡搞的批評,最經典的莫過於英國記者 Charlie Brooker賤嘴幽默評析 –

當然,還有更多媒體作了危言聳聽、誇大其詞、濫情造作,甚至冒犯受難災民的報導。關於更多惡質報導,請見 JPquake國際媒體羞恥牆

不知道國內是否有節目會回顧這段時間國內新聞所作的過份報導呢 ?

人,他們從生下來就被綁在洞穴裡,不見天日,
手、腳、身體,甚至脖子都被固定在椅子上,
他們身後有面牆,牆上有許多貓、狗、馬、人偶等各種事物,
事物之後又有一束火把,將總總事物的影子投射到這群人眼前的牆上,
於是這群人終其一生,眼睛所看到的東西,都是這些倒影而已,
而他們深深的相信,深深的相信這就是他們真實的人生。

讀完日媒失真 救災怠惰 災民癡等日本媒體才該和台灣學習 這兩篇文章後,我想起柏拉圖《理想國》的地穴寓言 (Allegory of the Cave)。

這兩位新聞媒體工作者如此相信以下幻覺…

  • 如此相信媒體可以擔任批評監督的角色…
  • 如此相信媒體可以作為拯救危機的力量…
  • 如此相信媒體衝撞封鎖是值得稱讚的作為…
  • 如此相信媒體傳聞可以有效統合救災資源…
  • 如此相信媒體的言論就代表民意…
  • 如此相信媒體有權力逼迫政府做事…
  • 如此相信媒體灑狗血、搞激情可以解決事情…
  • 如此相信媒體爆走可以救人命…

就像 Robbin Huang記者失真 新聞失格一文所說,古代的人還以為敲鑼打鼓就可以趕走日蝕呢! 如果純靠新聞媒體落後原始的嘶喊惡搞就可以治國,臺灣早就是世界強國了吧。

不知道這些新聞工作者住在洞穴望著倒影中多久,以至於無法察覺自身所言有多麼荒謬無知。

旁觀者清,我們或可試著從外國人的眼中來觀察這羣穴居人。

Los Angeles Times 的記者 Mark Magnier 曾以 Sir Elton John 來臺時的怒罵記者事件,在 2005 年寫了一篇針對臺灣媒體的深入報導 –They Can’t Handle the Truth (譯: 他們無法應付現實, 他們無能處理事實)說的是臺灣媒體亂象以及改革計劃,節錄部分文字如下

台灣媒體用盡一切辦法製造新聞,即使事件根本不存在。媒體改革者對如此肆無忌憚的媒體文化也毫無辦法。
….
姑且不論大明星的裝腔作勢,但台灣媒體確實是全亞洲最具攻擊性的。在台灣這個地方,文字和電子媒體時常為特定政商勢力搖旗吶喊,而人們對毫無節制的新聞自由看法也呈兩極化:或譽為對執政者大無畏的監督,或視之為亂源。

媒體內外的改革者們早已對媒體的放蕩不羈,以及對他人名譽和生命的破壞力量憂心忡忡,也努力抵抗媒體內部蔚然成風的羶色腥、黨同伐異和腐敗墮落。有些人則辯稱,媒體只是台灣社會的寫照,反映這個亞洲最自由開放社會的現狀。
….
台灣媒體的性格部分反映了它的演進過程,有人把這樣的轉變說成是哈巴狗變成瘋狗。在1988年之前,主流的報紙和電視台都是國民黨政權的傳聲筒,協助他們維持數十年的鐵腕統治。

政府控制的減弱帶來了私有化,但幾家重要的電視台仍由政黨經營,媒體的公正客觀最多只能說是時好時壞。此外,政治在這個兩極對立的社會裡是血腥的格鬥,例如立院諸公的鬥毆直到近幾年才聲勢稍歇。

陳水扁總統領導的民進黨政府,自有一套操縱媒體的手段,或說是操弄真相的手段。「台灣媒體的行徑實在很可恥。」華府戰略暨國際研究中心的葛萊儀(Bonnie Glaser)說:「但政府也經常干預媒體,雙方都肆無忌憚。」
….
世上的政治人物是極少被質疑的,然而台灣記者對政治人物的攻擊性,就像對演藝人員一樣強悍。資訊自由流通,其中一部分是事實。…

事隔六年,Mark Magnier 所說的現象不只沒有改善,反而變本加厲。

自從解嚴後,由於政黨政治的需要,以新聞媒體作為輿論表象工具,這種兩極對立需求,使記者得以遊走在新聞媒體與政治兩種場域之間。而後的政論節目更使得場域結構改變,以至於臺灣培養出角色錯亂的職業 – 記者都想不靠選舉變成代表民意的政客,而政客天天想的上節目發表獨家新聞

但是可怕的不只是角色錯亂,而是權力錯亂。皮耶布迪厄 (Pierre Bourdieu) 在《布赫迪厄論電視》(On Television) 一書中這麼說

「電視的日常使用所必然帶有的政治危險,取決於影像具有的特殊性質,它可以生產所有文學批評稱之為實在的效果的事實,它可使觀眾了解和相信所有它展示的 ‧‧‧‧‧因此,逐漸地,假裝是一個記錄工具的電視,變成了事實的創造工具。」

你分辨不清,到底記者想讓你看見的片斷真相是,他們一面扮演言辭人角色,一面又扮演新聞報導的角色,取得了兼具身份的優勢,取得了特權。久而習慣於這種特權,他們甚至完全信任自己的鏡頭纔是真相,自己的角度才是民眾觀點。

當記者得以自由施展他們想像創作的特權,記錄事實早已不是他們所感興趣的,因為他們已是新的統治階層…宰制的,就是看不清這些支配力的臺灣人民。

如果人們不了解權力而陷入迷蕩,那麼有權的人就正好能夠得利。Andrew Marr

前言

這篇文章目的是分享一些網路資訊傳播的數據觀察。歡迎讀者閱讀筆者其他關於大眾媒體的評論

為免去讀者花費時間解讀數據,論點摘要如下

  • 資訊分享再散佈比率不同等資訊消費比率。
  • 噗浪的資訊再散佈次數偏低。
  • 腥羶新聞仍受點擊偏好。
  • 統計分析波多野結衣之三人成虎資訊傳播效應。

結論 – 終止腦殘媒體行為,先從你我做起,歡迎開始練習媒體識讀

社交網路訊息感染力

Plurktop 的開發者 Mr. Friday 在日本地震發生後幾天,觀察網友的反應,分析 Plurker 對於資訊分享的偏好,推論臺灣網友對於渲染的文章是免疫的,臺灣人不見得看聳動文章,這點我相當悲觀的感到存疑。

根據 Innovation Media Consulting Juan SenorChris o’Brien 在 The Community Newsroom 中描述,我們可以將網友分成四大類

  • 被動讀者 (Passive consumers) 只接受新聞與訊息的人。
  • 評論者 (Commenters) 對新聞故事發表意見、評論或以某種形式反應。
  • 意見領袖 (Networkers) 積極與網站其他讀者互動、聚集內容的人。
  • 創作人 (Creators) 製作高品質內容,像是製作部落格、影音、照片。

而 Plurktop 反應的只是 Commenters 與 Networkers 的數據,Plurktop 的數據價值在於呈現網友節錄重大資訊,或將網友的情報重新發表 (retweeting, RT, replurk, ReP, 轉噗)。過濾出的是社交網路中能產生感染力的內容,而無法反應出一般網友或民眾對於吸收/消費資訊的偏好。

一般網友使用社交網站多半是休閒行為,網友常因為朋友圈關係的公關形象問題,而選取較不嚴肅的話題,也因此產生感染力的往往都是獵奇或趣味性的內容,這點可以同時從 Plurk 正在嘗試的新首頁功能看出。

Plurk 的首頁新聞排行算是與 Twitter 的 reweeting 做出區隔,改以類似 Digg 的投票及時間代謝機制。這種排行比較能夠區分出收視率的偏好差異,此外,在社交網路的資訊再散佈是具名行為,也因此人們可能會閱讀聳動新聞,但為了個人形象而停止再散佈行為。

我們可以觀察最下流聳動且缺乏公信力今日新聞網,這家媒體公司相當擅於引用 Ptt 鄉民文章,跟關心熱門網路議題,你可以注意他們首頁的晚間重點一項比一項腥羶。

今日新聞在成功的 SEO 策略後,目前是臺灣排行第 31 名,甚至比幾家相對嚴肅新聞媒體還受歡迎。 顯然連結與標題的設定都針對讀者偏好調整國。

今日新聞雖然是網路導向的新媒體,且已被 Yahoo!奇摩 移除,但仍可於 MSN 新聞Google News 上見到,我們暫且將他視為大眾媒體之一。

現階段而言在大眾媒體上歐普拉麥可貝到底誰能勝出,這還很難說。

 

資訊消費與再散佈

另外一個可觀察的是資訊的消費與再散佈的形式。我想像的資訊消費者可以分為兩種 – Surfers 與 Drillers

Surfers 總是被動的吸取資訊,他們會看完整份報紙,或固定看一些新聞網站,是主流媒體的忠實觀眾,總是不經思考的單方面的接受各種主流媒體所傳達的資訊。他們單方面的依賴媒體所提供的消息,對媒體有一定的信任感。

而 Drillers 則是主動出擊,報紙常常只看感興趣的版面,網站則會利用合適的 aggregator 彙整相關資訊,而且會利用搜尋引擎尋找特定資料,相對比較具備查證與反思的能力。在網路新聞媒體的選擇上會比較偏好自己的客製化入口網站,或是利用 Google News 這樣的平臺,容易進行彙集與比對不同立場的新聞。

Drillers 會注意非主流網站,例如環保愛好者會注意綠黨的消息,Thinkpad 愛好者會關心 TP非官方情報站等等,日本成人影片愛好者會常看 avno1 等。這些小眾網站會有自己的次文化及語言,他們會有足夠的知識分辨消息的正確性,也會養成資訊蒐集與彙整的技能。

這兩種資訊消費者都會透過社交網路分享資訊,社交網路的朋友圈會是會是最容易產生個人化新聞入口的 aggregator,社交網路會逐漸替代主流新聞入口網站的流量,也因此非主流的資訊可以擴散到被動讀者。

這個現象比較難在 Plurk 上觀察出來。因爲在 Plurk 上進行轉噗需要跨越技術門檻,你得安裝瀏覽器 (FirefoxChrome) 的外掛程式,才能簡便的重新複製別人的訊息與網址,否則只能手動的轉貼。這對許多人而言是一種挑戰,相對侷限訊息的再傳播。

Plurk 相對於其他社交網站像 Facebook, Twitter, 新浪微博 的散佈力道就弱很多。最近有一個明顯的案例,「天空之城」利用 Facebook 的「讚」功能,迅速的佔領 Alexa 台灣百大網站。相較於 Plurk 上吸引人點閱的廣告機器人,點閱數很明顯的可以比較出社交網路的簡便性對於資訊散佈的影響力。

依據 Mr. Friday 的觀察,噗浪上第一時間已經有原生新聞,這是積極的 Drillers 扮演 Prosumer 的角色,讓重大的消息將可以迅速散佈。不過 Plurktop 上的新聞屬性很接近日常電子郵件轉寄的訊息類型,往往是多媒體圖像或感人的故事情節,腥羶的消息會被壓抑,也可以觀察出網路消息的脈絡依然依附者大眾媒體。但 Mr. Friday 的觀察只能看到願意再次散佈連結的網友,而觀察不到默默消費資訊的 Passive consumers。

簡單講,就是口嫌體正直的那些人一直在潛水,躲在雷達下。我們或許可以從「波多野結衣」效應來觀察資訊流動。我認為值得觀察是這類的消息是否因爲正確性可議,而被習慣再次查證的 Drillers 澄清,或者民眾只是引起疑慮並進行討論。

波多野結衣效應

第三個可以觀察的現象是網路謠言如何透過大眾媒體迅速的傳播散佈。

這次日本地震,中國時報與中天新聞率先發出波多野結衣罹難消息。由於波多野外型與氣質接近林志玲,在華人地區有相當高的知名度。但由於波多野小姐在日本並不知名,無法聯絡到本人,也無法證實她的安全狀況。

這個八卦消息令人聯想到 2009 年,同樣也是中國時報記者的葉宜欣所造成的風波,葉宜欣當年也是未經查證 twitter 消息,就發出傳言酒井法子的遺體在北海道摩周湖被發現,標題直接下「酒井法子失聯 網友傳發現遺體」,也製作成電視新聞。以至於未經證實的謠言逆輸出回日本媒體

這次波多野結衣八卦更誇張,中國時報斷言波多野結衣已罹難,而且是在日本媒體或相關論壇找不到任何報導的情況下,迅速變成一則都市傳說 (Urban legend),甚至有人言之鑿鑿的說已經在日本街頭看到經紀人證實,各種改編傳聞很快的亂傳。即便隔天內中國時報與中天新聞就再次澄清,但到 20 日為止仍有許多人相信這則消息。

以下稍微整理可觀察的數據資料,資訊的傳遞大概如下圖,因為缺乏可以量化的數據,因此無法正確的視覺化,只能參考示意,傳遞的路徑是依據時間所判定的假設。

  • 2011-03-12 下午,中國新浪微博傳出波多野結衣於外景拍照時罹難。此消息一出受到數千次轉發,而且隨後有人加油添醋的說已從東京電視臺與經紀人證實。(原始謠言)
  • 2011-3-12 20:55 一劍浣春秋 發表評論。指稱三點可疑理由一,波多野結衣的 Blog 並非是 5 天沒更新,而是從2008年年底就沒更新了。理由二,波多野結衣的經紀人並非是什麼狗屁蒼子,是個男生。理由三,「波多野結衣」並非本名。
  • 2011-03-12 23:19 北京新浪娛樂 JZB 說真實性有待確認
  • 2011-03-12 23:56 2ch avideo2 AV 女優版開始討論中國謠言,均無明確消息。
  • 2011-03-13 02:56 中國時報 翁新涵、劉育良直接引用新浪微博傳聞,兩位記者未經考證就發布新聞「證實」傳聞官網新聞已遭刪除。截止 2011-03-20 為止,依然可於 Yahoo 新聞查到翁新涵、劉育良的錯誤新聞 ()。
  • 2011-03-13 10:18 NOWnews 張力天報導網路消息說真實性仍有待確認 ()。新聞指出可能是誤傳紐西蘭基督城地震死亡名單中的波多祐三子 ()
  • 2011-03-13 11:13 聯合新聞網報導此傳聞
    • 提供幾點網路線索說應是誤傳 1. 藝名不可能出現在死亡名單上 2. 波多野結衣的經紀人不叫「蒼子」3. 確認被海嘯吞沒的攝影師是一名美國人,來自加州,處於失蹤狀態,但不是波多野結衣的攝影師。
  • 2011-03-13 中天新聞上午與中午直接拍攝中國時報,引述此消息(中天新聞報導 – 波多野結衣葬身海嘯 約七萬點閱,  中天新聞- 海邊拍片AV女優波多野結衣葬身海嘯 約八萬點閱。兩則原始官方影音均遭到刪除)
  • 2011-03-13 東森等其他電子媒體跟進報導。(無影音資料,待補充)
  • 2011-03-13 晚間中天新聞澄清報導傳聞。(AV女優波多野結衣 傳罹難!疑烏龍死訊 約一萬九點閱)
  • 2011-03-13 22:08 新浪微博傳出人人網消息 2ch 上有波多野消息 (未經證實)
    • 『波多野結衣現在福島救濟中心。。在2ch上已經得到證實。。廣大宅男歡呼吧… 』
  • 2011-03-14 03:04 中國時報王懿雯發布 「AV女優波多野結衣 生死成謎」() 內容雷同聯合新聞報導。

首先,一開始的消息比較像是給我報報台灣幹得好新聞社哪種戲謔式的玩笑,不過訊息很快的流傳出去,原本刻意弄錯的電視臺名字也被修正,變成一個看似經過證實的傳說。

不過整個故事依然是一個容易戳破的謊言,第一時間北京新浪網或專家一劍浣春秋一下就看穿,一劍浣春秋甚至懶的查證,因為只是一個錯誤百出缺乏真實性的謠言

雖然立刻有好事的人馬上更新 Wikipedia 條目,不過在缺乏證據的狀況下,謠言很快就被更正跟鎖定

但是中時翁新涵、劉育良在沒有查證的狀況下,就把罹難消息發出,這則新聞成為當天中時電子報網站熱門新聞第二名。且中天新聞當天跟著以翻拍中時報紙的方式跟著報導,接著當日東森等其他電子媒體跟進報導後,三人成虎就變成無可否定的「事實」了。這則消息也當然回傳日本與 blog, 論壇 。甚至有中國人為製作了記念歌曲

抓出中時電子報在 YouTube 上從 3/1 到 3/20 總共 1375 筆影音資料,平均每則點閱數約一千上下。其中最熱門的是 319「超級月亮」最接近地球 恐引發天災總共 31 萬次閱覽,剩下最高的大約是 3 萬左右 美基督教團體預言 世界末日就在今年521動物界傳霸凌 成都小熊貓打群架離譜婚禮! 伴娘遭男方親友團性侵秋元優里疑似轉播笑場 日網友痛罵, 然後纔是AV女優波多野結衣 傳罹難!疑烏龍死訊

兩則被備份的片段則各高達七、八萬觀看次數,遠遠超出中時電子報一般的新聞影片觀閱率。

試著用 Plurk 的搜尋功能查看公開發文,3/12-3/20 發言提到「波多野結衣」總共 1215 名網友,發出 1303 筆文章,共 9514 回應。相較於新浪微博大約被提到了六萬次,實在非常少。

波多野結衣的 Google Trends 搜尋索引也出現了一波高峰。

另外一個值得觀察的指標是 BitTorrent Network, 由於法令關係,日本成人影片無法在華人地區公開販售,許多人是透過網路下載取得成人影片。以波多野結衣演出的 75 筆電影編號在公開網路收集到 143 個 種子,會發現 3/12 到 3/20 間,網友製作了 29 筆新 Torrent File 包含波多野結衣演出的影片。以華人論壇每日發表超過兩百多筆新種子,這個比例不算太高。

不過許多網友把舊片重新上傳分享,像是 4F1D17 是去年十月發布的種子,很短時間內就飆升超過三千人上下載。另外像是 E3A673 在發表後 24 小時內即飆升超過 3500 人,算是相當突出的案例。這兩個種子都是 S2M – Encore Volume 7。

另外像是愛唯偵察發出的 C4D05F8115A1,可能是因爲論壇協助散佈,也是相當快速的有許多人下載。一般的種子大概需要兩到三天纔會養成足夠的 Seeders,讓上下載人次飆高。

若計算 3/1 後 143 個種子,估計超過四萬次下載。

揭露: 因收集方式無法辨識國別,以上數據無法鑑別使用者為中國或臺灣網友。以上數據僅供參考使用。

2010-03-23 22:30

依照網友小歪建議,統計相關新聞網站分享次數, 2010-03-23 統計加總超過三萬一千次分享。

前言

這是 arashit100 所製作的短片『回家都會看到台灣「報導核爆」危機 中文悲劇版 』,若你不喜歡閱讀太長的文字,請先看完這部短片,可以理解文章訴求。
歡迎閱讀筆者其他關於大眾媒體的評論

本文開始
最近日本天災事件,由於網路轉播的便利,臺灣網友很輕易就可以透過網路即時觀看 NHK, TBS, 日本衛星電視, テレビ朝日 TV 等日本新聞媒體。相較於日本新聞媒體的平實報導,兩相比較之下,臺灣媒體的墮落與噬血就十分明顯 (下圖作者藍島正藍)

猜猜,當 TVBS 記者林上筠、謝賢熺第一時間趕往日本,下了飛機的問題是什麼

記者:「地震當時,你們正在做什麼?」旅客:「逃命。」

這是令國人感到慚愧與焦慮的片刻,第一時間衝到災區的不是提供援助、更不是採訪第一手重大消息,而是興奮的問「你受難多久了」。媒體記者不是前往災區帶回真相,而是將荒誕無比的新聞娛樂文化帶到日本出外景irrenhaeusler 如此描述這個現象

一流電子媒體播災變新聞會變成 Discovery 跟 National Geographic 頻道。台灣的新聞台不是變成不斷重播的二流電影台,就是三流的娛樂台,記者像是參加「來去日本住一晚」採訪「全員逃走中」,於是最後「觀眾冏很大」。

日本天災一時,臺灣新聞媒體人禍已延續十數年

這些八卦俗媚、嗜血的行為,固然造成相當亂象,但新聞娛樂化只是媒體問題的症狀,而不是媒體敗壞的病因。私認為市場因素造成是造成新聞產業結構迅速的歪斜,而這種完全拜伏市場的態度,讓眾多主流媒體放棄社會公器責任,改為營利機器的收入負責。

俗媚騷擾造假汙名未審先判、任何可以增加收視率的手段取代了職業倫理,追求業配比追求真相來的重要,選擇立場比中立報導更能滿足老闆的口味。所謂新聞自由「第四權」只不過是掩護新聞暴力的保護傘。社會公義的伸張,取決於該故事可以賺取淚水與憤慨的多寡。

新聞是否公正正確根本不重要,今日的錯誤新聞就是明日的新頭條,道歉啟事只佔些微角落篇幅,絲毫不影響營收,辛辣新聞總是每日、每小時連翻砲擊,讀者也早以麻木為健忘症患者。

這乃是系統式的崩壞現象,無法擺脫的惡性循環。你甚至分不清楚系統的起火點是因爲接受置入式行銷、還是對於事實真相的無所謂態度、還是放棄對於職業理想對養家餬口的妥協。

黃哲斌說新聞業者爲了「業配新聞」破壞了新聞結構的三角形,讓媒體開始服務廣告主,而非服務閱聽人。是銷售欺瞞,新聞不再是「由一媒體組織或個人,依其專業判斷,自發性採訪、編輯、傳播對讀者有益或有用的資訊」而是「操縱遊戲規則與從業人員,在欺瞞收視群眾的前提下,扭轉或改變最終結果」。

【FAQ】是的,自由時報曾找上我 by 黃哲斌

 

 

於是閱聽人對於媒體信賴感消失,媒體對讀者影響力減少,為了服務廣告主吸引注意力只好祭出更辛辣的手段,讓新聞變成綜藝節目跟行銷平臺!新聞的娛樂性遠比專業報導重要,輿論監督機制慘遭收買,記者甚至連耙糞的力氣都沒有,「第四權」是政府部會行銷預算的禁臠。內容生產落入壹週刊─PTT─YouTube─噗浪─部落客─業配廣告的循環,改用手指鍵入「上下左右複製貼上」來跑新聞,有時甚至連查證都省了。事實與大眾對於媒體的期待不符。

這顯然是一個結構性的問題,是資本主義的失敗,自由市場未能把自利動機帶往集體利益。

在被內化成利益系統的一部分前,記者是有的,也有人不停的力求改變,但缺乏資源的情況下也只能發出無力的呼喊

台灣新聞記者協會這一年來幫媒體人打官司,想組工會,調查置入性行銷……沒有錢辦任何活動,連討論辦記者會都迫於經費更瞭 解沒有記者會來。想要尊嚴,也覺得要不起。於是,我們製作了一個短片,他不是想要跟這個社會要求理解肯定或尊敬,反倒是一種對自己的自我提醒、自嘲和自責。

記者們過去十多年來在系統內的拉扯抗爭,卻拾不上力,連尊嚴都要不起。

社運人士、學者專家也沒閒著,嘗試各種不同的方式試圖改善這些問題,媒體素養教育拒絕惡質媒體鼓勵優質媒體推廣尊嚴報導監督政府置入行銷政策媒體觀察評論倡議創立社羣培養公民記者、維持公視政治獨立。但似乎只能微微減緩媒體墮落的速度,若是沒有一個外來的力量顛覆現有體制,這個已敗壞的封建產業似乎不可能產生質變。

到底身為閱聽眾的我們要採取如何的姿態去面對這個世代的媒體?

傅瑞德說對付爛新聞頻道閱聽眾可以

  1. 寫信去要求NHK或BBC開華語頻道,讓國內觀眾都流向優質新聞台;
  2. 要求選區立委讓公視經費充足,建立更專業的全天候新聞台;
  3. 在網路上發起「拒看x台」運動,募集百萬以上連署,讓x台拿不到廣告而倒閉;一次搞掉一台,多搞幾次之後就可以讓爛台全部消滅;
  4. 盯著任何一個你喜歡的商業新聞台看,而且不要轉台;
  5. 每一台都看,看到爛的地方就罵,看不下去就轉別台,依此類推。

但是我們都知道無論你是否拒看,你八成就不是該新聞媒體針對的閱聽者,拒看行為造成的壓力微乎其微。開設優質華語新頻道,也無法由目前地方系統臺龍頭把持,觀眾只付吃到飽費率的有線電視市場支持。公共電視的經費來源永遠比不上選前的牛肉政績來的重要。即便採取姑息主義,試圖完全忽視,卻也躲不了親朋好友的轉告。

即使你罵媒體,他們也常無所謂,反正將業配新聞具名為假名或新聞中心,不痛不養。記者個人已經內化成系統的一部分,責任全推給長官、編輯、老闆,但是長官早「已經改變了新聞和輿論的定義,他們只會傳染勢利、懶惰和媚俗的價值。

且記者也只是勞動工作者,他們似乎也只是巨大媒體機器中的小螺絲,PipperL 悲觀而無力的這樣敘述媒體勞工意識

我知道,記者也是「勞動工作者」,也是有那些「不願意」的「無奈」。但是整個勞動環境就是這樣,整個媒體生態就是這樣,他們能做的有限,大環境又不變,政、商、媒同流合污,當然找不回那所謂媒體人的尊嚴。

但就由於這種消極的無奈,記者自甘墮落成為結構共犯。他們「不願」抵抗編輯亂給的標題,他們妥協於市場壓力把新聞當綜藝,依照長官意識型態自我審查。

不,記者不值得同情。他們身陷迷失中,唯有把記者拖出團體外,打擊他們的個人聲譽,纔有機會將他們的尊嚴從集體意識中找回來。

我認為,你該罵,而且應該指名道姓的罵記者。

你要恥笑,你要對比,你要叫罵,你要指責,你要下標籤,你要像是雅虎奇摩新聞的新聞情緒投票一樣,分辨每則新聞是那一種媒體狂亂症候羣。你要為記者大人建立資料庫,就像狗仔隊追蹤名人一般,讓他們瞭解自己的名字與文字繫結在一起,留在歷史上。直到他們受不了將自己的名字與靈魂賣給長官賣給廣告主,進而羣而抵抗整個系統。

對,這無疑是一種暴力。但,這草根權力體現遠遠比不上大眾媒體的規模跟破壞力。

朱立熙在「什麼是社會公器?」一文中敘述在媒體老闆眼中,社會公器純屬課堂神話,記者更不是守門人,媒體是迎合市場口味的民主具象。他僅能期待公民記者能成為社會公器

「草根的資訊能力絕對不輸媒體菁英,看看部落格、BBS中的文章,往往容易看到精彩的分析,這是因為草根為了興趣可以從小鑽研一項議題,而媒體記者是為了 工作需要而鑽研議題,兩相對照下,有熱情的草根自然勝出。網路世界也可以用經濟學『自由市場』的機制來運作,我們要做的只是提供一個平台服務,讓網友來決 定新聞運作的機制,讓社會大眾決定頭條新聞是什麼。」他說的不錯,道理大家都懂,絕不是學究式的理論。

我期待中的這份「全民記者網路報」,除了前述「讓草根出頭」之外,還要完全落實民有、民治、民享的「媒體民主化」。除了民主化的投資入股、民主化的採訪報 導與選稿機制之外,還要民主化的人事管理,透過選舉方式,選出賢能的人來經營管理這個媒體,給他一定的任期,做不好就換人做,做得好的人也只能連任一次。 如此的「全民媒體」才是真正的社會公器,經營這個媒體的人,絕不是為了賺錢、或想成為「大報閥」,他必須有熱情與無私的奉獻精神來做這樣的「服務眾人的 事」。

既然網路 PTT 鄉民已被大眾媒體命為內容產生者、業餘專家,鄉民應當擁有人格權、內容的著作權、言論自由權,但草根鄉民若不自我賦權與大眾媒體對話,仍無法形成民主化力量。

鄉民應當與記者一樣有權揭露媒體的弊病,監督新聞記者的行為。但是你必須把持基本的規範,你該閱讀,大量閱讀,學習分析、批判媒體訊息,該罵,但不是煽罵,該憤怒,但不該作情緒化控訴。鄉民更不該把媒體作為稻草人,抓交替的把心中的憤怒、壓力與不滿宣洩到抽象箭靶上,社會集體的心理療癒不是媒體該權充的角色

專業的五樓鄉民大可以站出來取回話語權,在人格權受到迫害時,從虛擬的 ID 後站出來。在內容被抄襲挪用時,堅持自己的著作權。在意見被扭曲時,以相同的言論自由權反擊。

我理解,要求鄉民作為認真魔人以事實線索摒除謠言、解構邏輯謬誤、以細節破解二元化約語言,這些都是知識份子的高調。甚至,這種鼓吹可能引起集體憤怒,而造成失控的後果

要求鄉民在一群人同仇敵慨時,說句不中聽的話,在當下的臺灣社會是做不到的。但唯有鼓吹鄉民深入媒體識讀,纔有可能造就理智社會。在《批判的媒體識讀》 (Google Books 預覽)一書,余陽洲在《「媒體識讀」的素描與想像》中引用 Walter Cronkite 一段話

接觸各種傳播媒體。看電視,並且運用閱讀來加以支撐強化。這是我們能夠擁有,真正懂得行使公民權的理智人民的唯一辦法。我們應該教導懷疑精神 (skepticism)。對所有傳媒都須如此:質疑你閱讀的報紙,質疑你聆聽的廣播,質疑你觀看的電視。

你會說即便我們保持著懷疑精神去批判新聞,記者真的就會天真的發起革命抵抗這個敗壞的系統嗎 ?

八成不會。

但反正大眾媒體一直都不是鄉民唯一的資訊來源,不能改變他們,至少爽快的出一口惡氣嘛。

出氣,從建立媒體羞恥牆開始。

2011-03-16 02:00 更新
答覆讀者疑問
Q:『關於這個 記者羞恥牆,我是認為當「記者」已經是很糟糕的標籤時,再抓出個人名字來意義好像不大?

A: 對記者個人貼標籤的意義,在於治療心理 deindividuation 症狀,因群體影響會使人感到責任分攤,收到指摘時,會感覺在大組織中匿名或帶著面具,進而失去自覺或自我約束能力。

補充參考資料
台灣醒報張亞萱、王思安以「被批不如NHK 台媒:經營模式是關鍵」為題,訪問幾家媒體主管與學者。華視林淑卿自我感覺良好,自認堅守媒體素養。八大程禹杰認為媒體呈現方式反應市場現況。中視曾喜松卻認為大多數觀眾喜歡客觀理性報導。台大教授張錦華居然認為可以透過媒體機構考核、訓練來把關記者素質。

這就是我所謂的集體迷思,從學界到媒體各家各說各話,缺乏自覺。

另不更改內文邏輯前提下,增加連結爛四格__興趣荒謬大觀如果可以當克林伊斯威特,誰願意當麥可貝?嚇西嚇景

2011-03-26 17:30 更新
新增 arashit100 所製作的短片『回家都會看到台灣「報導核爆」危機 中文悲劇版 』於文章開頭。

「利益揭露: 本文英文書籍連接使用 Amazon Associates Program.」

空有專業但文化素養不足的新社會,彷彿高解析度黑白相機,辨識不出專業外的彩色多元文化。許多意見所操語言常是過度化約的符號,慣常用公眾媒體舞臺發洩其憤怒與暴力。

傳統質報的功能式微,越來越多的言論與引述來自網路,你可以看到不止廉價網路媒體如此,聯合報、自由時報、蘋果日報無一不將 PTT 發言視為羣眾輿論。

雖然傳統媒體大量採用網路資訊,卻無法依據傳統網路禮儀「發文引用出處」。往日,即便是最無恥的網路小白,打口水戰時也會逐行引用來駁斥反方論點,無論是非對錯,至少有脈絡可尋。

此外現今傳統媒體已經早已失去其風骨,與網路內容相對缺乏競爭能力,爲了生存,置入行銷非不得已,爲了銷量,採取政治立場理所當然。娛樂讀者是唯一爭奪注意力的辦法,編輯引言盡可能譁眾取寵,記者老以斷章取義切除脈絡的隻字片語搧風點火,最好是拿到兩造爭鋒相對的爭論。

高流量低密度的資訊流,遠遠超過人們可以消化處理的份量,只剩下感官刺激與對立衝突的亢奮。鮮少讀者對枯燥的第一手深入報導感到興趣。

鄉民取笑「國外研究」結果,但卻無人要求新聞該具名書寫研究來源,沒有人對於缺少 Youtube 連結的有趣影片介紹感到惱怒。即便李家同教授老被媒體加油添醋的,遭見獵心喜的「社會運動者」藉機人格抹滅,也不表抗議。

這全然是Neil Postman 所說的娛樂至死:追求表象、歡笑和激情的電視時代 (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 Public Discourse in the Age of Show Business) 吧。許多的傳統媒體讀者缺乏基本媒體素養,更別說深度思考與查證的能力。

見國內廢死、反廢死之爭,令人恐懼的不是反廢死假定廢除死刑後的治安敗壞,更不是受害者的權益消失,也不是正義不在。而是輿論操作者,將不同價值觀念的雙方陣營畫為敵我,用情緒化表述風格激化討論,將論點差異無限擴大成人格否定。

他們所謂的「改變社會」,更像是鼓動情緒、操弄民心的眾愚政治,他們甚至告訴你,追求正義就是動用你的滑鼠點「讚」。

這種便宜形式的懶人行動主義 (Slacktivism)不該是你參與社會改變的方法,至少在你花時間理解雙方論述之前。

最近,由於法務部一日處決五名死刑犯,隨即受到德國政府與歐盟的外交壓力。據此,黃瑞明教授於 2011/03/08 發表社論「痛恨死刑? 德國推廢死的底細」引述了《華盛頓郵報》記者 Charles Lane 於 2005 發表的 The Paradoxes of a Death Penalty Stance,說德國基本法102 條 「死刑業經廢止。」是為納粹脫罪的立法案。黃教授甚至說

我們如果問德國人這個規定的由來,答案一定是:當年的制憲者因為納粹的殺人罪孽深重,所以決心要廢除死刑,從此維護人權尊嚴。

當你看到爭論中出現「一定」這種絕對詞,這絕對是假論述。;-)

黃教授身為德國杜賓根大學法學博士,引用的卻是華盛頓郵報的二手報導,而不是報導中的原始來源 Richard J. EvansRituals of Retribution: Capital Punishment in Germany, 1600-1987 一書,更不是德國的法律歷史權威,從其學術地位來看這份發言,總覺粗糙草率。

隔日就有居台德國人 Günter Whittome 投稿回應德廢死民意 非天上掉下來的,指稱黃瑞明教授「選擇歷史片段的方式來摧毀廢除死刑的正當性」。Günter 在文中為黃教授補充了其刻意忽略的德國百年廢死歷史。

黃教授除了整個抹去德國左派在廢死上得努力,也忽視 Konrad Adenauer 是受納粹迫害的受害者,說「總理艾德諾立刻就要求美國占領軍指揮官釋放死刑定讞的納粹分子」,彷彿 Konrad Adenauer 也是納粹份子一般。

其實 The Paradoxes of a Death Penalty Stance 一文,早以另有評論,現任教於德國 Düsseldorf Heinrich-Heine University 的助理教授 Andrew Hammel 在 2007 年即發表一文 Why Did Germany Abolish the Death Penalty? 這則論述試著剖析 Charles Lane 的立場,並指出德國基本法對於聯軍軍事法庭的判決影響微乎其微,其下的回應也指出,德國通過廢死更多是去納粹的結果。

這與另外一位同名律師 (黃瑞明, 民間司改會董事)所言 (一位留德律師看德國廢死經驗) 接近

德國廢止死刑始自1949年通過之《基本法》,102條簡要宣示「死刑廢除」,當時德國戰後百廢待舉,廢止死刑並非本於全國民意之共識,而是《基本法》之立法者鑑於納粹時代在全民狂熱氣氛之下,死刑被過度濫用之反省,並以「廢死」作為德國走出法西斯政權,重建民主的重要宣示。一方面對國家權力加以限制,否認國家有剝奪人民生命之權利,再方面徹底防範「民氣」之濫用導致無可挽回之錯誤。
徵諸今日社會對死刑犯者深惡痛絕之情感,令人回想起在戒嚴時代對搶劫犯,以速審速決方式執行死刑之作法,在當時亦獲得輿論廣泛支持,而今思之誠屬過度,但已無法挽回。

先進國家廢死的原因常是自覺人心、民氣的無法掌握,這種民氣狂熱與臺灣當下的廢死討論氣氛頗為雷同,但人類未經過當代災難,實難以從歷史中學習。Andrew Hammel 於去年出版一書 Ending the Death Penalty: The European Experience in Global Perspective,或可帶給國內民眾更完整的脈絡與觀念。

個人認為真正的公義與正義,來自公民對於良知、道德、知識、智慧的理解與追求,而不光只是捐獻你的熱血成為別人的政治資本。根據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黃惠萍教授的沉默螺旋理論研究 (A cross-cultural test of the spiral of sil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ublic Opinion Research),臺灣人比美國人更屬於集體主義社會,人們更擔心保持不同意見會遭到孤立,而不敢公開保持不同立場,少數派因此被消音。

在你停止輕易認同別人的正義,以自己的方式全面理解所謂正義前,你是否有勇氣不靠邊站 ?

此文八成招風惹草,關閉留言只開 Track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