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t 0.6 之後,就會開始於下載時辨識檔案庫的簽署,若少了驗證公鑰或簽署不正確,那些前端工具(apt-get, aptitude 與 synaptic)就會狠狠的警告你一番,甚至不願讓你安裝。這樣的措施是好的,可以避免像是檔案伺服器遭到入侵,deb 檔案被置換成惡意程式,或是各伺服器間同步失敗的問題。

但最近你升級或安裝套件的時候,apt 會警告你缺了某些驗證金鑰,那是由於 2005 年那把鑰匙將在月底到期,所以已經改用新的金鑰簽署了。你需要做的是安裝 debian-archive-keyring 或者下達以下指令

wget http://ftp-master.debian.org/ziyi_key_2006.asc -O - | sudo apt-key add -

如果你想讓你自己的套件庫提供類似的認證。那麼只需要用 GPG 簽署 Release 檔案,然後把你的公開金鑰交給其他人就是了。詳見 apt-secure (8)。

當然這樣只是保護那些 md5 checksum 與 repository 的完整性,如果想確保單一的 deb 完整性, 你恐怕需要 debsigsdebsig-verify(Signing in dpkg)。很遺憾的,John Goerzen 所設計的 debsigs 需要認證的基礎架構,你需要各上游所提供的設定檔(policy files),太麻煩沒有人採用。所以你若裝了 debsig-verify,恐怕是無法裝上任何東西。:-/

另外一個機制是 dpkg-sig,一樣是利用 GPG 來對安裝檔作簽署,差別是這系統是將 deb 拆開,簽好,再組回 deb。相較之下至少還有少數幾個套件使用這樣的機制。:-|

本文發表於自由軟體鑄造場 電子報 第 28 期 開放源碼會議報導Linux Pilot 第三十三期。

第五屆亞洲開放源碼軟體論壇(Asia Open Source Software Symposium, 後文簡稱 AOSSS),於三月二日至三月四日於北京舉行。AOSSS 是由日本財團法人國際資訊化協力中心(Center of the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for the Computerization, CICC)於 2003 年起每半年舉辦一次,分別於普吉島、新加坡、河內與台灣舉辦。在去年九月於台北舉行的第四次 AOSSS 亞洲開放源碼軟體論壇中,권순선 ( Shawn Kwon, Korea Linux Document Project 計畫主持人) 於 BOF 議程中倡議舉辦黑客程式開發營(hackerthon) 與 Debian MiniConf,並於半年後於北京正式與連同 AOSSS 於二月二十八日至三月一日舉辦 『2005 亞洲 Debian 小型會議』、三月二日至三月三日舉辦『亞洲編程節』,由新華 Linux 贊助與承辦。中國政府並將二月二十八日到三月四日一整週稱為『第一屆中國開源軟件周』。

Continue reading

經過稍微的測試後,那個 Webot 的計畫宣告失敗,就像 Wiki 一樣,你必須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那麼資料的增加與對話才會積極且迅速增加,這些人必須專注在某一議題,ircbot 的功用才會顯現出來,那幾乎是比 wiki 更直接的紀錄模式了。

我決定把 Webot 搬回自己的網站,並開一個專屬的頁面給這個概念使用。我每日不停的閱讀網站與文件,有時候會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搜尋網路上特定的字眼。而我樂於與各位分享這些資訊。因此我還是把它稱為 Weblog – Sleepless with cybersurfing,在上頭分享書籤,並把之前貼在 Webot.dot 的文件移植過來,當我稱它為為 Weblog 時,它就真的只是 log,上面是我每日閱讀或還沒閱讀但感興趣的網址。對於 Webot 我有新的想法,我將可能把後端使用 MT Perl API 的部份改用 RPC-XML 重新設計,如此一來,每個人便可以將機器人用在不同的 weblog system 上。同時可能設計一個隱私模式,讓機器人主人可以在公開的頻道分享網址,但是私底下與機器人傳訊,然後把看法貼在 weblog 上。

至於我的書籤,另外設計了一個使用 CGI::Kwiki::Formatter 的客戶端,不知道為甚麼市面上的 Blog API Client 都與 UTF8 不甚友善,所以在張貼中文文件上有些麻煩。無論如何,我想簡單的用 perl 設計了一個小腳本,我告訴他 URL,他會自動取回標題,並開啟一個純文字檔案,讓我在其中填寫看法,我可以使用 KWiki Text Formatting rules,這樣對我來說方便無比,我可以用 BIG5 終端機介面輸入,然後程式轉成 UTF8 透過 RPC-XML 貼在網站上。其他大部份時候,我會持續使用 Nucleus 的 bookmarklet 功能,這個 bookmarklet 設計的相當厲害,我只要用滑鼠選擇一段我想引用的段落,按下那個 bookmarklet,他便會將滑鼠選擇的段落替我用 blockquote 框起來,然後把標題跟網址都整理在本文欄位。如果我沒有其他意見,只想快速紀錄,就按下送出,網址就被儲存起來。對我而言,這樣的搜尋、分享、存檔的書籤功能很有用。這顯然比只用 wiki 來紀錄快多了。當然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我還是會將消化或引導出的想法整理在我的 blog 與 wiki。

[深入閱讀 Sleepless with cybersurfing]

Webot 計畫是繼承 透過 IRC 來 blog 的想法而實踐,屬於 proof of concept project。至於最後會發展或觸發其他人動手作甚麼,我沒有任何預期的想法。

我很快的用 perlbot 以及 Movable Type 刻出一個稱為 Webot 的給 perlbot 用的模組,它直接用 MT 的 API 將討論中的網址紀錄下,並可以透過簡易的方式快速的補上看法與意見等等。為了讓後續的討論更容易紀錄,我看了看機器上現有的工具,把 CGI::Kwiki::Formatter 偷過來用是最快的,它會自動把後續的討論中的網址換成連結,同時後續的對話也容許 kwiki文字語法

接下來我將每日閱讀的網址告訴機器人,它便忠實的幫我紀錄下,如此一來我可以更快速的分享那些有趣的東西。之後這個3網站的更新可能會慢些,只有些大量或是個人性質的文字會在這裡出現,至於最新的技術與網址,則都在 Webot,那個機器人受理的話題是社群相關的,任何方面都不受限制。

目前綁在 MT 系統上,我或許會試著在有限的時間逐漸加上自動標題判斷,以及改用 metaWeblog 協定,好讓各種不同的 weblog 系統都可用這個機器人。

我將我的程式碼以 GPL 方式分享出來,你可以在 這裡找到 READMEchangelog。每版釋出在。採取 Time-based release philosophy以及 release early, release offten 政策,有時候只改一兩個錯字,而當日尚未釋出新版,那也會大家先睹為快。 :-p

歡迎有興趣的朋友抓回去看看,建議與修改。我常駐在 IRC,你也可以在 wiki 上留言給我。感謝 hlb[at]ccca.nctu.edu.tw 給予我許多寶貴意見。

我還在持續尋找並試用 RSS Reader / News Aggregators 我發現其中一個沒有被包到 Debian 中,而且它乾淨的介面吸引我的注意。這個稱為 Liferea 的計畫是要設計一個沒有 python、perl 的新聞閱讀器,如果你試過 Syndigator 或是 Straw,它們都是基於 GTK 而設計的新聞閱讀器,雖然介面是而寫,但是後端的處理與分析都是 perl 或是 pytohn。那些套件關聯性讓我不太舒服。

<%image(20030920-liferea.png|324|251|liferea)%>

<%popup(20030920-liferea.png|648|502|放大)%>

liferea 則是自行用 C 設計了 XML 分析的程式碼,我包裝了 deb 檔案,並提供 apt source。警告: 這個軟體非常不穩定,三不五時就當機。而且每個節點無法支援拖拉功能,無法移動樹狀結構,中文字型的顯示不知道為甚麼沒有反鋸齒,雖然它很爛,但執行速度還頗快。在我還沒看到更殺手極的軟體前,大概會試著去改進它。如果你要試用的話,與你分享一個小指令,我將 Browser Command 設定為

mozilla-firebird -remote “openURL (%s, new-tab)”

這樣新開的連結,會在已經執行的 Mozilla-Firebord 中開一個新的標籤頁面視窗。

deb http://kalug.linux.org.tw/~chihchun/debian unstable liferea
deb-src http://kalug.linux.org.tw/~chihchun/debian unstable liferea

早些時候(大概是 2001/2002 年),我正在研讀 RDF 技術,發現 RDF Interest Group 的 IRC Channel,位於 Freenode.net#rdfig。有些厲害的傢伙聚集在那個頻道上討論與討論最新的規格與軟體設計技術。

大部份時候,我並沒有辦法馬上消化他們的資訊。因為那些資料就像 RDF 一樣錯綜複雜,因此紀錄那些新鮮的網址是蠻痛苦的事情。但是他們在頻道上養了一隻機器人,那隻機器人被稱為木頭人。這隻木頭人非常有用,因為他可以紀錄所有在頻道中討論到的網址,而討論者可以立即在聊天過程中為那個網址加上註記。然後就可以在網站上找到紀錄歸檔,還可以進行搜尋。這是非常方便的功能。截至今日為止,還可以在那個網站上找到從 2001/3 開始的紀錄呢!

Edd Dumbill 正在提倡大家 Blogging OSCON 2003 from IRC。其他也使用這種技術的還有 WWW2003Chumpographica 則是另外一個使用這個機器人開發的照相分享網站。chump bot 會在你貼上網址的時候,自動回覆一個標籤,你只管在你的註釋前加上標籤,他就會一五一十的把他記憶到 XML 檔案中,當然,你也可以加上純粹的註記以及使用 Wiki-style 的連結。再配合 XSLT,即把 XML 轉換成瀏覽器可讀的 HTML 格式,這樣就有完善的 weblog 了。你可以透過這個檔案了解如何使用 chump bot。

我在 Ry4an’s Un-Blog 看到更邪惡的應用,那就是 WikiChump,這隻程式結合 chump bot 的概念,配合 PhpWikiPerlBot,你可以在 IRC 上面對話,然後它自動把相關的資料貼在 PhpWiki 上。事實上,Ry4an’s Un-Blog 本身就是個神秘的點子,雖然他看來像是 blog,但是實際上卻是一個郵遞論壇,只是前端透過 MHonArc 轉製為 HTML 檔案。

scribot 則是乾脆就紀錄下那些網址。另外一個點子,就是你向某個在 jabber network 上的 sybot 說,嘿,記下這個。當然,也有 AOL/ICQ 的版本。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