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Lab Taipei 的朋友之約,在共玩二號分享了一份非常久之前的活動,在 2006 年底到 2007 年初的 PORTA2030 工作坊經驗。試著借用 rainfrog 的評論文字,知道無論如何大約二、三十分鐘的時間,大約無法涵蓋所有的可能角度。因此,此次只能從軟體開發者的角度進行探討,想了解此次工作坊中軟體開發與設計的經驗,以及所謂「跨領域」的合作經驗。

本來跨領域這塊的探討,想丟給當初負責主要溝通的 macpaul 來談,沒想到他居然再趕來演講的路上出了車禍。因此我只好就我所知的部份進行分享。演講錄影應該很快可以在 Youtube 上看到。 演講一開始我便澄清自己並不是數位藝術家,認真要談數位藝術或裝置藝術的經驗,大概就是之前作過手機自動販賣機的整合。本段分享是從軟體開發者的角度出發,分析這場所謂的數位藝術或行動藝術的參與。

我必須承認,現在看來,這是一個幼稚且不成熟的展出。從一無所知展覽的形式與支持方式開始,到中途才驚覺其實自己是被展示的物件。用心搭建了一座只有軟體開發者看得懂的巴別塔 (費心翻譯打造的 trac 專案管理系統),註定了軟體開發與服裝設計兩組人馬的溝通隔閡,缺乏跨界溝通的經驗與技巧,兩方持續成平行線前進直到結束。若當初能有更成熟的引導溝通方式,或許最後會呈現出不同的作品。不過這整件事還是為自己累積了相當的經驗,無論是技術上或是心智上的進展。

演講結束後,又跟李駿聊了一番,談到藝術創作者與軟體開發者的差異性。他說 – 創作者的出發點可能只是一個小小的 LED 開關切換,逐漸的發想到各種可能的情境,是由上而下的正三角形。而軟體工程師的思維可能是先發想龐大的可能性,而逐漸收斂成一個規格明確的目的,是由上而下的倒三角形。我倒是認為就新軟體的發展與創新,軟體開發者或所謂 hacker 跟藝術家是一樣的熱於嘗試的,沒有太大差異,差別在於軟體開發者習慣追求一個可以預測的需求目標,而藝術創作者追尋的是模糊的感官經驗。

這種思考習慣,完全會會影響創作的方向與欣賞的態度。就像阿怪所厭惡的「藝術家」,我也一直到現在都無法領會眾多其實只是燈泡開關的裝置意義何在,倒是對以諷刺為出發點得行動藝術或與文化議題掛勾的藝術形式相當喜愛。

就像當初 pingooo 提了洪水的故事情境,PORA2030 的假想情境有一部分是基於發生災難的狀態,在災難發生,通訊系統全毀時的應對措施。雖然說在這種危及的時候,傳統常使用短波業餘無線電無線對講機來通信,但由於技術的問題,速度與可用性無法因應災區臨時需要傳送數位資訊的需求,若可以臨時搭建一個 IP 網路系統那麼災區就可以更容易的與救災中心交換資訊。事實上,有其他人也想過類似的狀態,如美國的安全專家 W. David Stephenson 就建議可以採用 CUWiN 社群的 Mesh Network 開機光碟。(影片: 21st century disaster tips you won’t hear from officials)

當時的想法是除了透過臨時搭設的 IP 網路系統,除了便利救災人員與總部交換資訊外,若救災人員上攜帶具無線網路功能的行動裝置,也可以透過行動裝置傳送個人資料如經緯度、語音、文字、圖片訊息到指揮團隊。pingooo 當時的意見是可以搭配 Sahana 使用,讓臨時網路可以與介接。

我在演講的結束時,加上了幾張簡報,提到了最近幾位朋友為了 88 水災發起的 Sahana 翻譯推廣,以及志工的徵求狀態。希望這件事情不會再到下次災難發生時才又再被提起。

Updated: 2009/09/01 演講錄影已經上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