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稍微的測試後,那個 Webot 的計畫宣告失敗,就像 Wiki 一樣,你必須與一群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合作,那麼資料的增加與對話才會積極且迅速增加,這些人必須專注在某一議題,ircbot 的功用才會顯現出來,那幾乎是比 wiki 更直接的紀錄模式了。

我決定把 Webot 搬回自己的網站,並開一個專屬的頁面給這個概念使用。我每日不停的閱讀網站與文件,有時候會為了某個特定的目的,搜尋網路上特定的字眼。而我樂於與各位分享這些資訊。因此我還是把它稱為 Weblog – Sleepless with cybersurfing,在上頭分享書籤,並把之前貼在 Webot.dot 的文件移植過來,當我稱它為為 Weblog 時,它就真的只是 log,上面是我每日閱讀或還沒閱讀但感興趣的網址。對於 Webot 我有新的想法,我將可能把後端使用 MT Perl API 的部份改用 RPC-XML 重新設計,如此一來,每個人便可以將機器人用在不同的 weblog system 上。同時可能設計一個隱私模式,讓機器人主人可以在公開的頻道分享網址,但是私底下與機器人傳訊,然後把看法貼在 weblog 上。

至於我的書籤,另外設計了一個使用 CGI::Kwiki::Formatter 的客戶端,不知道為甚麼市面上的 Blog API Client 都與 UTF8 不甚友善,所以在張貼中文文件上有些麻煩。無論如何,我想簡單的用 perl 設計了一個小腳本,我告訴他 URL,他會自動取回標題,並開啟一個純文字檔案,讓我在其中填寫看法,我可以使用 KWiki Text Formatting rules,這樣對我來說方便無比,我可以用 BIG5 終端機介面輸入,然後程式轉成 UTF8 透過 RPC-XML 貼在網站上。其他大部份時候,我會持續使用 Nucleus 的 bookmarklet 功能,這個 bookmarklet 設計的相當厲害,我只要用滑鼠選擇一段我想引用的段落,按下那個 bookmarklet,他便會將滑鼠選擇的段落替我用 blockquote 框起來,然後把標題跟網址都整理在本文欄位。如果我沒有其他意見,只想快速紀錄,就按下送出,網址就被儲存起來。對我而言,這樣的搜尋、分享、存檔的書籤功能很有用。這顯然比只用 wiki 來紀錄快多了。當然在有限的時間之內,我還是會將消化或引導出的想法整理在我的 blog 與 wiki。

[深入閱讀 Sleepless with cybersurfing]